上帝的大火燒不盡人類的惡,諾亞的方舟也阻隔不了人類的罪,全球逐年攀升的均溫,難道是上帝的另一道懲罰?二十世紀的萬國教堂終究無法為人類獲得最後的救贖。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jpg

 

一早我們從耶路撒冷的飯店出發,車行市區,比鄰的以色列與約旦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市容,以色列顯然進步繁榮許多。

 

在高架橋邊有悼念美國 911 事件的紀念碑,兩國果然是最佳好朋友!

 

導遊 Batia 是個認真又性急的人,我們在八點左右就已在以色列博物館前排隊,搶到了頭香入場。博物館的開放空間有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時期的模型,佔地20英畝(81,000平方公尺)的模型重現了西元66年的地形與建築風貌,之後猶太人起義對抗羅馬帝國,最後以失敗收場,卻也使得耶路撒冷與聖殿遭到摧毀。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8.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3.jpg

 

由於我們是第一個團體入館,所以得以輕鬆地站在模型的第一排聽導遊講解,同時也輕易拍到乾淨的畫面。雖然導遊盡心講解,我也認真記憶,但現在還是忘得光光的~~,果然記憶是不可靠的! 古城模型對照遠方的現代樓房,有一種世代更迭之感,彷彿可以自由穿梭於古今之流!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9.jpg

 

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時期模型的全貌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jpg

 

不止馬賽克技藝超群,連立體模型也讓人嘆為觀止!(有點密集恐懼症上身~~)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0.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1.jpg

 

有羅馬圓形劇場的建築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2.jpg

 

西元前六世紀所建的第二聖殿,西元前19年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2.jpg

 

在當時非常壯觀又崇高的猶太教第二聖殿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3.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5.jpg

 

通往第二聖殿的城牆及城門,感覺很像今日耶路撒冷舊城區的金門(Gold Gate)的位置。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4.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5.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6.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7.jpg

 

下方就是現在的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4.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8.jpg

 

該模型所呈現的西元66年的耶路撒冷,在西元70年已被羅馬帝國完全摧毀,但透過這精巧又細緻的 1/50 模型,還是能一窺當時的榮景。雖然我真的很難理解,但二千多年前的地景資料到底是如何取得的啊?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19.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7.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20.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6.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21.jpg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22.jpg

 

我們在室外參觀模型約半小時,離開時已有很多團體陸續進入參觀。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第二聖殿模型23.jpg

 

以色列博物館 (The Israel Museum)就是國家博物館,於西元1965年正式對外開放,整個館區有聖地考古館、美術展廳、猶太藝術和生活展廳、青年館、死海古卷館等展廳,由於時間因素,我們只參觀了最具代表的死海古卷館。

外觀造型有如巨大的白瓷罐蓋子般的「聖書之龕」——死海古卷館,由奧地利建築師弗雷德里克.基斯勒(Fredrick Kiesler)及美國建築師阿芒德.巴托斯(Armand Bartos)所設計。白色圓頂在其周圍的水池中反射著光,對面有一座黑色玄武岩牆,白色圓頂象徵光明之子,黑色石牆則象徵黑暗之子,黑白設計即代表從黑暗到光明。

聖書之龕收藏了西元1947~1956年間於死海北岸的昆蘭(Qumran)乾谷與周圍的11個洞穴中發現的死海古卷。聖書之龕的整個結構(含地下)就如同這些卷軸被發現時用來裝它們的壺。經過七年的精心策畫,該建築由匈牙利裔慈善家大衛.塞繆爾.戈特斯曼的家族提供資金建成,而大衛.塞繆爾.戈特斯曼就是買下死海古卷送給以色列的人。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聖書之龕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館所展示的珍品文物中多為各個時代裡樣式各異的聖經,包括先知以賽亞書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所以也可稱得上是座聖經博物館。西元1946~1947年,在死海北岸的昆蘭,有三位阿拉伯貝都因年輕的牧羊人因一隻羊走散了,其中一人丟了一顆石頭到洞穴想把羊嚇出來,卻聽到洞裡傳來瓦罐破碎的聲音,於是進入洞穴查看,竟發現了裝於陶罐內的卷軸。這些手抄卷軸是目前所找到最古老的聖經文本,年代約介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七十年左右,包括希伯來聖經與其他非正統書卷,據信為當時隱居在此地的猶太人所遺留下來的。這些卷軸被手寫在耐用的羊皮上,少數寫在莎草紙上,多數用希伯來文從右至左撰寫,一片一片、一欄一欄地撰寫,然後縫在一起成單一卷軸。為了妥善保存,一部分被包裹在亞麻布中,並封裝在長罐裡。
摩西約是3500年前的人,他所著的《摩西五經(摩西五書)》是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舊約手抄本,同時也是猶太教《妥拉經典》最重要的部分。死海古卷包含《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其主要有六個教義:上帝的創造、人的尊嚴與墮落、上帝的救贖、上帝的揀選、上帝的立約及上帝的律法。聖經大部份都記載於目前研究到最古老的400份手稿,但只有少數是完整的,多數是不完整或以碎片呈現。舊約929章節,706章節來自手稿;新約260章節,204章節來自手稿。
卷軸最終被手抄本取代,成為基督教手稿的格式,它們是由摺疊後縫在一起的莎草紙製成。隨時間推移,手抄本開始變得更大也更複雜,中世紀(5~15世紀)書籍是由手工抄寫,僧侶們花很多時間用拉丁文和希臘文抄寫文本,甚至在頁面上插畫。這是辛苦的過程,需要高超的技術和訓練,為了裝飾文本,他們用各式各樣的顏料和金箔,這些頁面可能需要用到上百頭羊或牛的皮,但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讓聖經普及化,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

 

死海古卷館禁止拍照,所以收起相機好好欣賞。雖然完全看不懂玻璃櫃裡的文本內容,但卻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不由自主地像欣賞藝術品般地細細端詳。超過千年的文本書寫著謎樣的字體,雖然有些破損嚴重,但能以這樣的狀態保存下來,真的很不可思議,也許有股看不見的力量在暗中保護著!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聖書之龕

 

橄欖山(Mt.of Olives)因滿山的橄欖樹而得名,隔著汲倫溪谷與聖城相望。聖經記載,耶穌生前在此傳道、禱告、沉思,耶穌復活後也是在橄欖山的山頂升天。

橄欖山(Mt.of Olives) 3

 

橄欖山可以俯瞰耶路撒冷,最醒目的地標就是聖殿山(Temple Mount)的岩石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現屬伊斯蘭教區。岩石圓頂寺由穆斯林哈里發阿卜杜拉.馬立克(Abdal Malik)於西元685~707年所建,建造在猶太教第二聖殿的廢墟上,高約56公尺,八邊形每邊長約21公尺,經多次改建,最後在西元1994年由約旦國王胡笙將圓頂用80公斤的黃金覆蓋,成為目前金光燦燦的樣貌,所以又稱金頂清真寺。圓頂上的「新月」是伊斯蘭教的標誌,寺內保留的岩石,據說就是先知亞伯拉罕獻兒子以撒的摩利亞山。聖殿山上另一座銀頂清真寺又叫阿克薩清真寺(El Aqsa Mosque),則是穆斯林於西元705年左右為紀念穆罕默德升天而建造。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他們不直稱上帝之名,而以真主「阿拉」代之。清真寺內絕無偶像,有別於天主教派聖人雕像。穆斯林重視靈魂升天的層次,所以清真寺的屋頂即代表七重天。可惜兩座清真寺都無法入內參觀。 
《創世紀》記載,上帝耶和華為測試亞伯拉罕對祂的信心,吩咐老來得子的亞伯拉罕將兒子以撒獻作祭物。「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並沒有動搖,最後上帝及時制止了他,並以一隻公羊代獻為祭。《可蘭經》記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時,有一夜,大天使加百利喚醒他並送他一匹銀灰色的飛馬,這匹馬卻有一個女人頭。牠馱著穆罕默德在夜裡飛馳到耶路撒冷聖殿山,並將穆罕默德送上七重天,接受真主的訓示,然後又將他連夜送回麥加,這就是伊斯蘭教的「夜行登霄」。

橄欖山 橄欖山(Mt.of Olives) 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2.jpg

 

伊斯蘭教的金頂清真寺與銀頂清真寺,東牆金門外是一大片的穆斯林墓園。

橄欖山 金頂清真寺 奧瑪清真寺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車上偷拍以色列大兵,女兵是重點!

以色列軍人.jpg

 

現今耶路撒冷舊城金門內是伊斯蘭教所屬聖殿山的金頂清真寺及銀頂清真寺,從前則是猶太教第二聖殿的所在地。

耶路撒冷金門 汲倫溪谷.jpg

 

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位在舊城東牆與橄欖山之間,猶太教認為救世主(彌賽亞)將在世界末日之時降臨在橄欖山,再從金門(Golden Gate)進入聖殿,拯救所有的猶太人,因此猶太教徒決意在此安放亡靈,也就是在橄欖山面向金門東牆的地方。然而因為彌賽亞尚未降臨,所以就用石塊砌死了金門,待彌賽亞降世,金門就會開啟。因為耶穌復活後在橄欖山山頂升天,所以基督徒墓園同時也在汲倫溪谷靠近橄欖山的地方。穆斯林的墓園則在東牆金門外,最靠近金頂清真寺的地方。(下圖在金門外的都是伊斯蘭教的墓園)世界三大宗教的墓園井然有序地分布在聖城的東邊,是否可算是一種宗教的世界大同?!

金門 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7

 

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8

 

汲倫溪谷似乎早已乾枯,橄欖樹遍佈溪谷地。

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9

 

(上)猶太教徒墓園    (下)基督徒墓園

耶路撒冷墓園

 

「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搾橄欖」,這裡的橄欖樹已被證實都是與耶穌同時代的樹,真的很不可思議!這些超過千年的橄欖樹都被保護著,遊客無法進入樹園區,只能在外圍走訪觀看。

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2.jpg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在被捕、被釘十字架的前夜,祂和十二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來到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禱告。耶穌非常懇切又憂傷地不停禱告,同時也提醒昏昏欲睡的門徒們不要停止禱告,不要喪失對主的信任,因為耶穌完全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的一切。門徒加略人猶大(Judah)為了得到賞金便告訴猶太公會的人:「我與誰親嘴,那人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 隨後猶大就在此地出賣了主耶穌。依照猶太人的習俗,「親嘴」是親密和尊敬的表示,但在此竟被當作出賣主的「暗號」!難道這是「死亡之吻」的由來?

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猶大的出賣,耶穌不會為人類上十字架,完成對全人類的救贖,更沒有死後復活又升天的這些神蹟,證明耶穌實為聖子,那使徒們還有什麼依據來傳道?信徒們如何相信耶穌真是上帝之子?也許「出賣」就是猶大最終也是最大的使命!當然這是非教徒的我的妄自臆測~~
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1.jpg

 

就教會歷史來說,首先在這裡建教堂的是第四世紀的拜占庭,後來在第七世紀遭毀,拜占庭的教堂遭毀後由十字軍接手建造,就一直維持到十四世紀初,但後來也遭毀,實際原因並不清楚。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位於橄欖山腳下,是客西馬尼園裡的一個小教堂。教堂建於西元1919~1924年,由一次世界大戰後倖存的各國(16個國家)決定捐款、捐贈蓋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便建在這裡以紀念客西馬尼園的事蹟,這就是「萬國教堂」名稱的由來,由義大利建築師貝魯奇(A. Barluzzi)所設計。堂前的三個拱門代表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三次禱告,四根柱上各有一個手捧聖書的福音書作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12個捐款國家包括有阿根廷、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和美國,而匈牙利、愛爾蘭和波蘭捐贈了馬賽克,澳大利亞贈予了痛苦之岩周圍的鍛鐵花圈。

以色列萬國教堂5.jpg

 

山形牆下是新約聖經《希伯來書 5:7 》「Preces supplicationesque cum clamore valido et lacrymis offerens exauditus est pro sua reverentia.」—— 耶穌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又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三次禱告】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三次禱告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嗎?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馬太福音26章)

以色列萬國教堂6.jpg

 

正面山形牆的鑲嵌圖畫,描繪中間身著紅衣的耶穌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連接,祂張開雙臂仰望天,將虔誠的祈禱透過天使傳達給上帝,同時順服地把自己和世人交給上帝,而聖父(上帝)在上,手握石板,石板上有希臘字母「AΩ」(Ω=Z),象徵起源到結束都來自於上帝,如天使般的聖靈在兩側,描繪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Trinity)的完美境界。最上面的兩頭公鹿象徵舊約詩篇42篇:「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以色列萬國教堂8.jpg

 

兩旁繪有人民,左邊是富人及無知(IGNORATIO)的人,右邊則是悲傷貧苦的人,象徵不論富人或貧者都能經由耶穌得到最後的救贖。

以色列萬國教堂.jpg

 

四位福音書作者手裡各有一段聖經:

(右一)Tristis est anima mea usque ad mortem sustinete hic et vigilate.——我的靈魂極度悲傷,你們要留在這裡觀看,並與我同行。
(右二)Pater mi. Si non potest hic calix transire nisi bibam illum. Fiat voluntas tua.——我的父啊,如果這杯子不能離開我,除非我喝了,你的意志就會完成。
(左二)Factus in agonia prolixius orabat et factus est sudor eius sicut guttae sanguinis decurrentis in terram.——在痛苦中,他更加認真地祈禱,他的汗水就像大量的血滴落到地上一樣。
(左一)Egressus est jesus cum discipulis suis trans torrentem cedron. Ubi erat hortus in quem introivit. Ipse et discipuli eius.——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穿過汲倫溪谷,耶穌進入那裡的一個花園,他的門徒也都進入了。

以色列萬國教堂2.jpg

 

不大的教堂裡裡外外都擠滿了人,親臨此地的人——不論是否為教徒——都想一睹教堂的真面目。

以色列萬國教堂7.jpg

 

教堂的門楣上寫著「Svstinete hic et vigilate mecvm」 —— 留在這裡觀看我。中間的符號是基督教所使用的最早的十字形符號之一,它由希臘語中「基督」一詞的兩個開頭字母組合而成。右邊是耶路撒冷十字架,也稱為「十字軍東征十字架」,它由五個希臘十字架組成,據說這五個十字架象徵基督耶穌的五處創傷,另一說為象徵四本福音書和大地的四個角(四個小的十字架)和基督他自己(大的十字架)。左邊是方濟各會的標誌,十字架下交叉的雙臂,有衣袖的手臂是耶穌,無衣袖的手臂屬聖方濟各,所以這教堂應該屬於方濟各會(方濟會或小兄弟會)。

以色列萬國教堂9.jpg

 

大門上有老鷹、飛馬、天使及飛獅的浮雕

以色列萬國教堂1.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10.jpg

 

建築師貝魯奇奉獻生命在這個國家完成這座教堂,他希望在我們進入教堂後會覺得是座安靜的橄欖園,柱子代表橄欖樹,頭上的圓頂繪有星星,表示耶穌在橄欖樹下休息時是個群星滿佈的夜晚,橄欖樹高聳入星空。

耶穌於被捕前在客西馬尼園裡俯伏在地禱告,既懇切又痛苦,因為一方面祂知道救贖之路艱辛又痛苦,但另一方面祂也知道祂必須為全人類揹上十字架,所以他苦悶地祈禱著,希望聖父(上帝)賜給祂勇氣,讓祂完成最後的救贖。而萬國教堂就是建立在耶穌當時禱告的一塊大岩石上,據信祭壇前的大岩石就是那塊「苦難之石」(Rock of Agony),也因此萬國教堂的正式名稱為「苦悶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主堂由左至右的三幅鑲嵌畫為:「猶大賣主」、「憂傷禱告」、「耶穌被捕」。

以色列萬國教堂17.jpg

 

主壇的鑲嵌畫表達耶穌痛苦又深切的禱告,背景的樹是橄欖樹,也就是客西馬尼園,上面則是天使,耶穌所俯伏的岩石就是「苦難之石」

以色列萬國教堂16.jpg

 

(左)猶大賣主的死亡之吻   (右)耶穌被捕

以色列萬國教堂4.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11.jpg

 

祭壇前有塊大石頭,傳統認為耶穌靠在石頭上禱告,而祂的門徒卻在園子裡睡著了,祂經歷了極大的痛苦,所以稱為「苦難之石」。四周有鐵製的格狀結構,看起來像荊棘冠冕,裡面還有鳥被困住,象徵當時將耶穌困在客西馬尼園的政治情勢。祭壇設計成杯子的形狀,記得耶穌說:「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祭壇是用紅紋石所做,紅色紋路代表血滴,耶穌承受的壓力大到一個地步,以致祂的汗有血摻入。剛好在佈道,教堂一片安靜祥和又昏暗,隱約可見祭壇前的「苦難之石」。 

以色列萬國教堂12.jpg

 

教堂內部光線昏暗,除了幾盞燈光外,就只有透過以半透明的紫色雪花石做的窗戶灑進的少許紫光,每扇窗有不同造型的十字架拼花,加上擬黑夜的圓頂,成功營造出耶穌被捕前憂傷苦悶的黑暗氛圍。選用紫色有兩個理由,其一表示耶穌是君王,其二代表死亡。

以色列萬國教堂13.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14.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15.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18.jpg

 

教堂內的每個小圓頂似乎都有一個贊助國家的標誌,但只有「法國」的國旗最明顯。

以色列萬國教堂19.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20.jpg

 

出口的道路上有塊石頭,紀念耶穌曾在這裡禱告,見有信徒又親又撫摸,非教徒的我無法這樣虔誠,但也並不反感或覺得怪異。

以色列萬國教堂22.jpg

 

以色列萬國教堂21.jpg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