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老樹就是剝皮寮最大的資產

DSC_4587-1

 

萬華剝皮寮  

 

剝皮寮就是現今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區,其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自清代至今經日治時期開發已 200 多年,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可說是台北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 

DSC_4354

 

『剝皮寮』地名的演變與由來,清代稱福皮寮、福地寮街,日治時期稱北皮寮街,光復後稱剝皮寮。剝皮寮究竟是剝什麼皮呢?剝樹皮?剝獸皮?還是閩南語發音的北皮?至今仍有眾多說法。 

DSC_4367

 

過去以商業為主的剝皮寮老街,建築物多將店門後移一個步架,留設出「亭仔腳」,提供行人遮風避雨的行走空間,也是店舖空間的延伸,現在多稱為「騎樓」。原子小金剛帶你走進時光隧道囉~~~~~~~ 

DSC_4359-1

 

DSC_4608-1

 

萬華剝皮寮  

 

DSC_4607-1

 

萬華剝皮寮  

 

 這些絕對是合法塗鴉

2012 剝皮寮6

 

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鳳翔浴室、宋協興及長壽號茶桌仔店各有它們的故事,雖經整修已看不出它們的興盛衰亡,但同樣的街道隱約可感受到因商業活動而熙來攘往的人潮。

 DSC_4441

 

這「小畢的故事」我還有聽過,「黃昏的故鄉」這名稱也太籠統了吧,沒印象!女主角還戴手銬耶~~~似乎蠻精采的! 

DSC_4574-1  

 

萬華剝皮寮  

 

這間屋子裡共有 No.101 ~ No.108的小房間,全都是小小的隔間,幾乎只能放張床,有些附有淋浴間,一開始以為是特種行業的營業場所,但後來聽解說員說是當時搬運工及其他苦力的過夜休息處。 

2012 剝皮寮4

 

DSC_4449-1

 

DSC_4451

 

DSC_4457

 

DSC_4458

 

DSC_4461

 

DSC_4466

 

DSC_4479

 

DSC_4485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於 95 年 2 月 23 日正式開始營運,分為教育館一樓及二樓,一樓展場提供近代台灣教育發展歷程、學制沿革及科舉制度的相關介紹。日治時代廢除台灣所有官學,只有民間私塾教授漢文,傳統文化才得以保存。二樓展場介紹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現代的教育內容及制度,當時設有讓台灣學童就讀的「公學校」,除傳授知識,也教授生活必須技能。

DSC_4504

  

呂阿昌醫生宅,出生於艋舺定頂新街的呂阿昌曾經就讀艋舺公學校 (今老松國小),在 1915 年從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先到新莊開業,並在杜聰明的研究室進行鴉片研究。之後遷回艋舺開設「懷安醫院」( 今為永豐銀行 ),常免費醫治窮苦人家,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

DSC_4499  

 

DSC_4500

 

在這裡有很多關於台灣醫療的發展史,例如:台大醫院的前身、馬偕紀念醫院、台灣現存最古老的醫院等等,只要拉起機關就可知道答案。 台灣現代醫療最早在 1865 年由蘇格蘭傳教士馬雅各傳入台灣,由於許多傳教士無私的奉獻,開啟了台灣現在醫療的發展。

DSC_4502

 

協記藥舖,中藥行是一座百寶箱,裡頭有各式各樣的藥材,拉開抽屜上面螢幕便會告訴該藥材的小秘密喔!

DSC_4506

 

DSC_4511

  

有一個人力輾草藥的機器,不知是機器故障還是我不會施力,反正就是運作很不順利就是了,看來這位仁兄也不太行! 

DSC_4509-1

  

還記得小時候我最愛去中藥舖子了,中藥材的那種淡淡的草香味讓我的呼吸順暢,而且也不會有打針這種不討喜的東西,最吸引人的就是店家最後總是會給梅子餅,一口一個、酸酸甜甜的好懷念喔! 

DSC_4515

  

打開蓋子聞聞看,各種藥材的氣味有何不同? 

DSC_4516

 

淡水河是台灣少數具有運輸功能的河流,百年前船隻在河面上來來往往,清代嘉慶之後,艋舺成為淡水河流域重要的出口貨物集散中心,「一府二鹿三艋舺」顯示出當時的繁榮。下面中間照片的小型戎客船為當時行駛在淡水河上的船種。右上方照片的木箱中裝有:淡水河流域出口的貨品 ── 樟腦及民生用品的米、糖,淡水河流域進口的貨品 ── 金銀紙、布帛綢緞。右下方的三輪車是以前的計程車,而剝皮寮則是當時三輪車車伕排班聚集的場所。 

2012 剝皮寮5  

 

DSC_4536

 

DSC_4534-1

 

萬華剝皮寮  

  

牆上刻字原文內容:夜月歸來王子禁 

                                       七年烏帽抗黃塵

                                       晝錦歸來世又新

                                       若過武夷山下看

                                       人間不太敝精神

                                       天風獨立步非煙  

不知是何時刻上的?

DSC_4539  

 

DSC_4540

 

以前的茅廁,一團黑黑的東西在角落,蹲下細看,竟然是死掉的蝙蝠! 應該不是在睡覺吧?

2012 剝皮寮3  

 

剝皮寮建築中有好多種材質的牆面,有木造的、磚砌的、石砌的,還有土埆搭的。這是我最喜歡的“斗砌牆”,先將大塊扁形導磚以豎立及平放的方法組成中空盒子的形狀,中間填入土石或磚等碎料,為傳統磚牆的主要作法之ㄧ。斗砌牆厚實且節省磚料,隔熱防潮性佳,但較不耐震是其缺點。

DSC_4547

 

DSC_4555-1

 

萬華剝皮寮  

 

非假日的遊客不少,當然也是拍攝婚紗的好景點。 

2012 剝皮寮11

 

萬華剝皮寮  

 

這椅子不管是用看的或直接坐下都覺得不舒服嘛! 

DSC_4559

 

DSC_4560

 

這立酒瓶的遊戲我沒玩過幾次,但不知是運氣好還是怎地,我一次就成功了,沒成功的兩位仁兄瞪大眼看著我,我笑笑心裏 OS:我比你們年輕當然要厲害一點啊!這黑色沉甸甸的古早電話我家以前也有,撥動號碼時轉盤的聲音及感覺好令人懷念喔!糟糕,透露出年齡了~~~~~ 

2012 剝皮寮1

 

來這裡真會讓人兒時的記憶全部浮現,小小的課桌椅,中間還要畫條線,彼此都不能越雷池一步,還有大大掛在黑板上的超大黃色算盤,這都是多久前的事了啊?

2012 剝皮寮10  

  

逛園區時遇到幾位熱心的解說員,第一位最有趣也最滿腔熱血,他興沖沖地跑來說:來這一定要看看這些榕樹,否則就白跑一趟了!之後又一路說明整個園區要從哪開始,要特別留心哪些古蹟......,真是超感謝他的!後來又有一位當地的解說員也說了一大堆我從不知道的事,他說大多人都只來這拍拍照,諸不知一磚一瓦都是百年前的歷史,尤其是踏著  TR 磚也不知是古蹟。因為有他們的熱心讓我這趟剝皮寮之旅增色增知不少,應該是大開眼界吧,非常謝謝你們的辛苦! 

DSC_4575

  

第一棵榕樹已用鐵欄網保護起來,不知是幾年的樹齡,氣根已長的有樹幹的架勢,透過下面的窗戶可清楚看到牆面的兩邊都長滿了氣根,生命力旺盛的蔚為奇觀! 

2012 剝皮寮7

 

旁邊還有另一棵榕樹,也同樣的氣根爬滿牆壁,感覺榕樹吞食掉了牆面,是不是有吳哥窟神殿的 fu ?

2012 剝皮寮9

 

植物不容忽視的堅韌生命力甚至危及了建物的結構, 在在證明任何生命都會有他自己的出路。

DSC_4583  

 

DSC_4586

 

園區內緊鄰老松國小的麵包樹真是大的氣魄,幾乎跟老松國小一樣高了! 

DSC_4595-1

 

DSC_4593-1

 

萬華剝皮寮  

 

DSC_4605

 

整個歷史街區還刻意保存著很多歷史痕跡,我喜歡這種舊舊、不加修飾、實實在在的味道,難不成是因為年紀大了?   

DSC_4471

 

DSC_4590

 

DSC_4503

 

約莫1910年代中期由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材料,尺寸規格化是其一大特色。該磚的磚面,以網狀凹凸類似打毛狀的做法,並印有「T.R」字樣,有利於水泥凝結後的黏著力。在工地通常稱TR磚為日本磚。因為TR是「Taiwan Renga」的縮寫,「Renga」是「煉瓦」兩字的日語發音。在剝皮寮街區的地上還看得到這種古蹟磚頭,遊客還是多加小心盡量避免踩在古蹟上面才是。

DSC_4486-1

 

DSC_4487

 

在一個時空下傳統與現代一定產生衝突?還是可以和平共處?老松國小的彩色窗板及老屋仿舊的屋瓦,似乎各自訴說著不同的傳奇故事!  

DSC_4456-2

 

 

古厝的山頭配上玻璃帷幕是視覺衝突還是打破傳統?

DSC_4561

 

DSC_4528

 

劃分老松國小和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僅有矮矮的圍牆,新舊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好壞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DSC_4564-1  

 

藝術作品名稱:剝 ‧ 歷史

創作理念:剝皮寮,一個具有震撼影像的名字。剝的是樹皮或是獸皮?這些都已流逝在時光中。現在我們以剝為題,再剝一次,剝的是歷史的皮,讓地方人文歷史的能量,再次流出展現。創作像是考古,層層剝開深埋在時間空間裡的線索,找出剝皮寮的人文本質。作品的姿態,或在牆上,或在地上,有的歷史被挖出了,有的還深埋土中,看不見歷史的全貌,但依然可以領略舊時之美。斷骨殘皮,再一次,用藝術的姿態走入現代人的生活。人們在此歇息乘涼,欣賞感受剝皮寮時光雕琢的光陰之痕。

DSC_4599

 

下面左方的牆面即為木造的『雨淋板』

2012 剝皮寮8

 

這是電影『艋舺』的主要拍攝場景,因本人沒欣賞過這部大作,所以沒什麼特別感觸,只有濃濃的復古味及電影味罷了!這原本是『太陽製本所』是台北最早的印刷裝訂廠之一,自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三代。在將近百年的經營中,太陽製本所經歷了手工製本至今日全面機器裝訂的過程。在剝皮寮拆遷後,太陽製本所遷至中和繼續經營,雖然往日手工製本情況不再,附近居民協同摺書頁的分工也被機器取代,但太陽製本所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間的平衡點,秉持著信念努力經營下去。

2012 剝皮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旅遊景點
    全站熱搜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