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面山矗立海岸,彷彿堅守崗位的士兵,海岬頂有近看才得見的燈塔,指引海上船隻的方向。也許每個人心中都需要一座燈塔!
一場小意外讓我有機會再訪野柳地質公園(Yehliu Geopark)。上次造訪是西元 2011 年的事了【野柳之野】,當時因時值盛夏,同行人不願大流汗,再加上整個園區幾乎被「強國人」佔據,所以我也興趣缺缺的只走了前半段。
雖這次出乎意料的爆多遊客由強國人→泡菜味,但我決意走完全程!我與朋友快速通過人潮眾多的前半段,直衝野柳岬山步道。步道口前有「瑪伶鳥石」,遊客自發性地排隊拍照。我們選擇放棄排隊拍照,先行完成步道行程。
這張乾淨畫面是回程時拍下的,雖然沒有排隊拍照了,但有一組「老強國人」拍完了(我在一旁等超久~)也不願離開,硬是要站在瑪伶鳥石下看風景,我無奈地跟老頭面對面站著。「霸佔點景」我二十多年前在中國就領教過了,還記得當時我們的中國地陪還跟中國遊客起了口角。強國人不論時空不論地點依舊「強」啊!
瑪伶鳥石在海蝕平台的入口附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出一隻回首眺望的巨鳥──瑪伶鳥。相傳曾有艘荷蘭帆船於野柳外海發生船難,漂流至情人洞前方海灣,當時船員都已罹難,而船上的小鳥停在石頭上仍一直呼救,至死不肯離去,故以其名 marine bird(航海的鳥)命名,但其實世界上並沒有這種鳥!
一小段上行階梯之後就可看到野柳岬山,大部分的遊客都止步於瑪伶鳥石,探訪野柳岬山步道的遊客非常少。
野柳地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 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 Diablos,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因腹地有限,稻米缺乏,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每當運米糧途中,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台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又被"野"人給"柳"去了」,因故而得名。
左手邊的棋盤(石)早已擺好,只等有心人來對弈!
感覺野柳岬是一處絕美攀岩場,遠方紅白相間的鐵塔並不是野柳燈塔。
野柳燈塔於民國 56 年設立,塔高 11.3 公尺,為了搭配野柳享譽中外的特殊地形景觀,以燭台石為範本設計成燭台造型。
我與基隆嶼的約會何時會實現呢??
觀景台涼亭就是二十四孝山山頂
涼亭就是野柳岬山步道的終點,必須折返往回走。
途中有一明顯的階梯岔路,沒有標示,階梯上雜草蔓生,顯然走的人不多。我們決意前往探險!
沿途還開有金黃色的芒花,秋天不是已經過去了?
路徑還算明顯,只是兩邊的植物早已將我倆淹沒!
衝出高過身的草叢,才驚覺岸邊不遠了!
眼看再下幾步就是海了,但路徑越發不明也更顯危險,於是我們決定探險到此為止。返回途中遇到一對男女,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好奇的下來探探路。「我們沒有走到底,後面的路段有點危險!」當領頭男生詢問我們路況時,我們如實告知。
探險的回程,朋友依舊當先鋒,赤裸的兩條手臂被草叢刮刺的又癢又痛!
岔路探險七、八分鐘後,我們又回到步道主線。
主線旁又出現階梯岔路,這階梯看似正常,不像沒人走的樣子。上面是範圍不大的林地,沒有明顯通往別處的路徑。
只有一處缺口,朋友探身查看。
我當然也緊接著探看,原來我們在野柳岬角(單面山)的山腰處,探身出去就是懸崖。我將相機伸出去盲拍,成像不很滿意。
我請朋友在我探身透過觀景窗拍照時緊緊拉住我,才拍到稍微完整的影像。
野柳岬山步道範圍不大,眾多岔路都沒路標,我們一路亂走,雖不怕迷路,但也有點困惑。終於有難得一見的指示牌(下圖)。
海岸邊有明顯石橋,可惜目前已無法進入!
情人洞——海蝕洞名稱的由來,相傳曾有一對遭家人反對的情侶想在野柳殉情,但在一個海蝕洞中睡著了。女孩在睡夢中遇到一隻呼喚她名字的鳥,鳥要女孩珍惜生命,醒來後她便把這個夢告訴男孩,男孩驚訝地告訴女孩,他也做了相同的夢,因此兩人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海蝕平台也稱為「波蝕棚」
岸邊常常出現不識字的遊客,哨聲響個不停!繁體字很多人看不懂,「豆芽菜」更是不行,但說白了——就是裝死!
燭台石不論看幾次都覺得可愛,還好這些區域是絕對禁止進入,否則後果一定很慘!!
這奇岩我自稱「豆莢石」
女王頭的排隊人潮嚇人,俏皮公主不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