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護眾生的千手觀音恐怕沒有年假的機會~~
仙洞附近自古便是清軍基隆重要營盤所在,中法之役時法軍便是由此上岸攻取基隆。寺前有兩座墓,似乎是日據時期昭和年間兩位日本人的墓,墓旁刻有“ XX縣 XXXX(名字)”。
相傳曾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遂有此名。岩壁上留有許多文人雅士的題刻墨跡。
洞中巖寺何時創立已不可考,目前供奉觀音佛祖及三寶佛祖神像,另外還有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觀音石佛。
仙洞巖為一天然的海蝕地形,隆起的山崖經過海水長年侵蝕及地形不斷上升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奇特的是深約 80 餘公尺的海蝕洞,是基隆地區最大的海蝕洞,以前海水就在旁邊,但因為海岸上升緣故,現在與海已經相差約 10 公尺的距離,而且分為左右兩洞,一洞寬敞、一洞深邃。日治時期的文獻曾指出,洞內各處聽濤聲回音之美妙,「仙洞聽潮」原為雞籠八景之一,可惜今日已不復存在。
先往右手邊較寬敞的洞口而行,岩壁上有多尊護法及菩薩的佛像雕刻,佛像的雕刻手法讓人嘆為觀止,有小型敦煌石窟的感覺。
佛像的神韻讓我覺得平靜安詳,搭配未加雕琢的岩壁,彷彿眾位神祇修行依舊、未曾離去。
接著往左手邊較為狹窄的洞口探險去,一開始覺得沒任何困難,大家還在裡面幫忙拍照留念~~
不一會就有曲折蜿蜒之感,有人回頭了,但實在很難錯身,我索性整個人貼著岩壁讓對方先過,小徑寬窄不一,我的雙肩時不時的擦撞到岩壁。
最後這段路我是蹲身前行,背著相機包再將相機抱在胸前,這種姿勢的前進速度非常緩慢,耳裡不停傳來相機包刮擦岩壁的聲音,『終於有藉口可以換相機包了』我心想~~
鑽出岩缝窄路後視野頓覺開朗,還真是別有洞天勒~~
喘口氣、揉揉腳,我又鑽回窄道了,希望沒有對面來者,這可是完全沒有錯身的機會。
清末文人徐莘田的〈基隆竹枝詞〉:仙洞幽深別有天,崎嶇一徑入螺旋。遊人多少留題詠,百尺蒼崖姓氏鐫。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仙洞里
交通資訊:開車由北二高基隆端接港西聯外道路,走中山四路往仙洞方向即可到達。
搭基隆市公車 301 至仙洞巖站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