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繁華躍金都,山腰神社庇眾生,甲子風華隨風去,人撤人散崩神社,感嘆山神社的殘破蕭瑟,卻見奉納兩字的堅忍真摯。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黃金神社原名「金瓜石神社」,初建於 1897 年(明治 30 年) 10 月,原本興建在平地上,後因礦山繁榮,金瓜石躍為亞洲金都,於是在 1933 年(昭和 8 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將該神社移至山腰現址並加以擴建,故又稱為「山神社」。但待台灣光復、日本人撤台後,神社廢除並遭破壞,如今僅存有鳥居兩座、石燈籠四對、旗幟台一對及神社正殿石柱十根,黃金神社早已不復當年盛況,不禁令人唏噓。
持續攀爬約 45 度的石階梯,一路完全沒任何欄杆及遮蔽陰涼處,雖然才沒幾分鐘就見到第一對石燈籠,但我們還是決定稍停歇,喘口氣、喝口水、拍拍照...,因為實在有點上氣不接下氣,看來我平常運動還是不夠啊!
石燈籠又稱「獻燈」,多由氏子及崇敬者獻納,並於夜間點燈,最常見的石燈籠多安置在參道兩側,以對稱排列。
當年的神社參道已修復為現今的黃金神社步道,步道總長約 600 公尺,從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入口處約經 20 分鐘可達海拔 408 公尺的神社遺址。雖然距離不長但因還是有點坡度,所以走起來還是會有氣喘吁吁之感,看到身邊不少人半途而廢(還有人著高跟鞋),更加深了我攀登上神社的決心。遇見的第二對石燈籠、第一座鳥居,再讓我休息一下吧!
鳥居,如同台灣傳統廟宇的牌坊,是日本神社的建物。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神社常有一座或數座鳥居,最大一座通常立於參道起點。鳥居一般有兩根支柱,上面有兩個橫樑,也有上面有題字的匾。關於鳥居的起源眾說紛紜,據神道教的傳說,一次天照大神因討厭她的兄弟,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沒有了太陽。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高高的木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開石頭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這個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這個木架就是第一個鳥居。由於在日語中,「鳥」(とり)這個漢字單用時,在指鳥類之外也可以指雞,因此鳥居可以被譯為「置放雞的木架」。(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神社每年固定舉辦祭祀典禮,主祀大國主命、金山彥命、猿田彥命三神祇,是日本礦業人的守護神。黃金神社為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地區重要的信仰指標,因其所獨具的稀少性,2007 年獲選登錄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因為一直埋頭努力踩梯登高,差點就錯過在右手邊的這對旗幟台,而旗幟台的後面就是神社遺址,還好經過時剛好有人打從這裏出來,抬頭看了一下才不致錯過。
遺址規模比我想像的小,但因處山腰便讓我有更深的崇敬之感!
站在神社遺址可遠眺金瓜石聚落、基隆山、茶壺山,視野之遼闊、景觀之優美,難怪當時日本人會選這裏作為神社的所在地。
「有支茶壺據山頭」,因只帶了超廣角鏡,所以也就只能遠遠地欣賞茶壺山囉!
我特別喜歡這裡的石燈籠,感覺活靈活現地,好像在夜裡會自在飛翔似的!(石燈籠框住了茶壺山)
交通資訊:
火車:從台北搭乘東部幹線在瑞芳站下車,再至火車站前廣場對面搭基隆客運前往金瓜石。假日則需至瑞芳分局旁撘車;瑞芳分局位在出火車站後往左方步行約 200 公尺。
自行開車:國道三號往北至10K汐止系統轉國道一號,繼續北上至6K大華系統處接 62 快速道路往東(瑞濱、萬里方向),再往瑞濱方向前行約18公里後達62縣道的瑞濱端,右轉台二線約78.3K處的水湳洞停車場右轉上山,經過黃金瀑布後繼續上山,注意左手邊的勸濟堂大牌坊,左後轉穿過大牌坊後繼續上山不久會到達免費停車場。
公車:1062 金瓜石─台北,票價按里程計算,可使用悠遊卡(http://yoyonet.biz/egoing/bus/freeway/kilon/1062-t.htm),乘車地點有MRT忠孝復興站、松山火車站、瑞芳火車站等站,至黃金博物館站下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