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原是俄國沙皇的宮殿,建於 1754 - 1762 年,現一般稱為「埃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是俄國最大的博物館,館藏約有三百多萬件,其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大英博物館並列世界四大博物館。

DSC_7171

 

第一天飛機抵達聖彼得堡已是當地時間晚上十點多了,入境手續加搭乘遊覽車回飯店再加check in再再加輪流盥洗,真正能躺在床上已是凌晨約一點了,你覺得還好嗎?台灣與俄羅斯可是有五小時的時差啊!(夏令時間) 說穿了我根本是在台灣清晨六點(該起床的時間)才鑽進被窩,不知是不是生理時鐘的因素還是認床,翻來轉去就是睡不好。當地時間早上快六點就不知死活的爬下床,整個人軟趴趴的撥開窗帘,外面的天空透出詭異的氣氛,『現在是幾點?我有睡著?我的眼睛痛的睜不開了!』一陣亂七八糟的思緒刺痛我的腦神經,但還是本能的翻出相機攝下這躺旅程的第一張照片。 旅館再過去一點的地方就是波羅的海芬蘭灣了,昨晚黑漆漆又濕淋淋(下大雨啦!)的進飯店根本啥都沒看見。

DSC_7059

 

八點多吃完早餐來到戶外嗅嗅俄羅斯的空氣,昨晚滂沱大雨的天空消失了,湛藍的天空讓沒睡好的疲憊也消失了,亮晃晃的陽光真讓人誤解,一陣風吹來,我立刻將衣服上所有的扣子拉鍊全上了保險,氣溫只有 14、15 度啊!行前說明會不是說最高溫會有 22 度?我還帶了件短袖勒。走完十幾天,我想這就是最高溫了,最低溫竟只有 8 度,有團員只帶短袖加薄外套,在寒風刺骨的夏季,我拉緊我的 GORE-TEX,眼神避開他們打顫的雙唇,我也沒辦法出借我唯一的禦寒工具,可恨的是:路上竟沒看到賣厚衣服的商家,就這麼一路抖抖抖的走完全程。這是我們在聖彼得堡住三天的旅館,比想像中的好但人也意外的多。

DSC_7063

 

我不是學建築的對建築也沒任何研究,但每次出國我都對當地的建築很有興趣。平常只在電影裡看的的街景躍然眼前,我很是興奮。這些都是我在遊覽車上拍的市容,沒有構圖、有光斑、有反射、有晃動都請多多包涵。我盡力貼近玻璃了,還因此鏡頭跟玻璃相撞了數次,我的心都淌血了。 

Day 2 (big)

 

DSC_7137

 

DSC_7131

 

《聖彼得堡的興起》出生在莫斯科的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0 歲時遭血腥政變,同父異母的姊姊蘇菲亞利用皇家護衛軍屠殺彼得母親這邊的親戚,雖當時是由彼得與同父異母的兄長伊凡共同立為沙皇,並由蘇菲亞佐政,但蘇菲亞將彼得送往郊區形同流放,當伊凡病逝,蘇菲亞被軟禁,彼得才重新回到克里姆林登基成為沙皇。

當時 24 歲的彼得想為俄羅斯開創一個歐洲國家的視野,在 1697 年便前往歐洲學習造船、軍火製造等,隔年皇家護衛軍又開始滋事,他趕回莫斯科剷平叛變,一報當年屠殺母親之仇。也許在莫斯科種種的不愉快,讓他決定遷都,最後在 1712 年將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開始 200 年的首都歷史。

由於聖彼得堡建城的當時正逢歐洲建築的輝煌時期,因此流行於歐洲的巴洛克主義、新古典主義都順理成章的成為聖彼得堡建設的藍圖。

 

Day 2 (big)1

 

Day 2 (big)3

 

聖彼得堡從一個荒煙漫草的海邊沼地,迅速發展成俄羅斯的第二大城,主要歸功於三位非常有魄力、有遠見的沙皇──彼得大帝、伊麗莎白女皇及凱薩琳大帝。

彼得大帝興起瑞典戰爭,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並在涅瓦河出海口建造這座城市,不但將首都遷過來還建立強大的海軍武力。

伊麗莎白女皇較著重於都市規劃及創造建築風格,聖彼得堡放射狀的道路規劃就是在這時期奠定根基,聞名的冬宮及凱薩琳宮都歸功於這位女皇的遠見。

凱薩琳大帝則集兩位沙皇的成就於一身,不但積極擴張聖彼得堡的規模,更請來歐洲建築師將許多建築改建成最流行的樣式。

Day 2 (big)6

 

Day 2 (big)8

 

法律規定:聖彼得堡所有建物除教堂外其高度不可超過冬宮( 22米 )。最多為五層樓,顏色以淡色為限,政府鼓勵每三或五年重新粉刷一遍。 棟棟緊密相連,是真的黏在一起沒任何巷弄。請大家忍耐一下,只有第一天有比較多的街景,因為我活像個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新奇。

DSC_7136

 

Day 2 (big)7

 

Day 2 (big)20

 

上圖為「昆特斯卡莫博物館」(珍奇博物館),始建於 1718 年,博物館內主要是收藏令人毛骨悚然的物品,例如各種畸形人標本、木乃伊及器官標本,這些都是彼得大帝於 1717 年在荷蘭買下的收藏品。

 

Day 2 (big)2

 

 

Day 2 (big)4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在 18 世紀初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興建,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聖彼得堡共有 42 個小島,由 500 多座橋樑連接。由於錯綜複雜的運河,聖彼得堡常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成為俄國境內的小歐洲。

DSC_7121  

 

Day 2 (big)5

 

DSC_7135

 

DSC_7077

 

DSC_7079

  

羅斯多羅燈塔柱(海神柱)曾是入港船隻的燈塔,32 公尺高的船頭紀念柱,在其基座上有四座象徵俄國四大河流的大型雕像,分別是:第涅伯河、伏爾加河、沃爾霍夫河及將聖彼得堡一分為二的涅瓦河。

DSC_7084

  

DSC_7091

  

船頭紀念柱來自於古羅馬傳統:當戰勝敵軍時,將對方船頭拆下,帶回本國裝飾於廣場的石柱上,以資紀念,衍生為勝利之意。

DSC_7092  

 

早上安排參觀聖彼得堡最著名的建築 ── 隱士盧博物館(冬宮),巴洛克式風格的冬宮屬俄羅斯國立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每一間大廳都雍容華貴、氣派非凡,充分展現俄羅斯人民的建築藝術和技巧。我們團體的參觀採預約制,有非常多從世界各地來的參觀人潮,在較著名的展品前總是萬頭鑽動,裡面的藝術品真是花三天三夜也看不完,我根本是追著團員跑永遠也擠不到展品前聽解說,聽說全都是真品,嚇~~~~~~

DSC_7264

 

DSC_7261

 

根據歷史記載,冬宮建築奠基於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女皇執政的時期。伊莉莎白女皇請來義大利建築師,從 1754 年起建,歷經八年於 1762 年完工,成為俄羅斯巴洛克主義的代表作。繼伊莉莎白女皇後,建設冬宮的另一位人物就是德國籍的凱薩琳大帝,1764 年德國富商贈給凱薩琳大帝 225 件名畫,於是她在冬宮旁建立一座小漢彌頓宮放置她的大量收藏,這就是冬宮博物館的起源。在 20 世紀的 20、30 年代,蘇維埃政府完全開放冬宮博物館給一般大眾,正式揭開神祕的皇室風采。  

DSC_7258

 

DSC_7141

 

勝利廣場中央有高 47 公尺的亞歷山大柱,是為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戰勝拿破崙而立,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才順利完成。許多歷史事件都曾發生在勝利廣場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列寧領導的波爾什維克黨人就是從這裡攻入冬宮而革命成功。 

DSC_7271  

 

冬宮正對面的俄羅斯總司令部大廈屋頂為一座勝利女神駕著戰車奔馳的雕像 

DSC_7272

 

進入冬宮首先的展廳就是古埃及文物展,如石棺、木乃伊、浮雕、祭祀用品,其實有一尊貨真價實的木乃伊躺在玻璃櫃裏,退去棉布的木乃伊保存的非常好,五官清晰可見,但完全不准拍照,我想是為了尊敬死者的緣故。 

Day 2 (big)9

 

DSC_7167

 

Day 2 (big)10

 

Day 2 (big)13

 

真實大小的戰馬看起來威風凜凜,馬兒沒保護的部分看起來很脆弱,人身上的盔甲倒是密不透風。 

Day 2 (big)12

 

東正教為俄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東正教、天主教及更正教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東正教重視對聖母的崇拜,瑪利亞在信徒心中是他們與上帝之間最理想的溝通橋樑。

西元 988 年弗拉迪米爾一世與拜占廷皇帝的姐妹結婚,並信仰東正教,當然在信仰背後還隱藏一個政治目的──利用基督教號招盟軍抵抗異教徒韃靼大軍。從 10 世紀到 16 世紀徹底排除韃靼威脅前,東正教一直是各公國軍隊與敵人戰爭時的精神支柱,同時也藉由募款得到經濟支援。韃靼勢力瓦解後俄羅斯成為中央集權的帝國,宗教在政治上又扮演另一個角色──保障君王的權威性,沙皇的加冕典禮經由宗教儀式完成,為沙皇的地位增添不可侵犯的神性。然宗教與政治的結合卻也種下腐敗與奢侈的後果,宗教干預政治甚至壓迫異教者的事件層出不窮,但東正教在俄羅斯還是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特別是在建築、藝術、珠寶設計方面都有許多輝煌的成績。

DSC_7178

 

這些誇張華麗挑高的天花板讓人為之震驚,多間大廳的裝飾都是用金箔包覆著,奢華程度讓我瞠目結舌,感覺酸痛的眼睛都要被閃瞎了! 

Day 2 (big)11  

 

DSC_7183

 

DSC_7186

 

DSC_7187

 

國寶石燭臺、水晶吊燈、巨大掛毯、世界名畫、寶石花瓶、拼花地板、古羅馬雕刻、孔雀石門...皇家生活像場瑰麗又無法觸及的夢。俄國地陪說:這些藝術珍品都是皇家買來收藏的。呵呵呵........你覺得呢?! 

DSC_7196

 

DSC_7215

 

DSC_7200

 

拉菲爾走廊(The Raphael Loggias)是凱薩琳大帝在 1775 年參觀過梵蒂岡的拉菲爾壁畫後,興起複製壁畫的念頭,於是派遣畫師前往當地臨摹,將壁畫複製到畫布上,原本只想設計一個展示廳展示這些複製畫,但經建築師的建議,才將整座走廊都複製重現,直到 1792 年才完工。 

DSC_7207

 

馬賽克木板拼花大圓桌,上面有玻璃。 

DSC_7218

 

小漢彌頓宮二樓的閣樓(The Pavilion Hall)完全展現凱薩琳大帝喜好富貴的品味 

DSC_7220

 

DSC_7224

 

 DSC_7223 

 

馬賽克拼貼地板,每個區塊都有著神話故事,真是嘆為觀止的技術。 

DSC_7225

 

閣樓中央的一座孔雀鐘是由英國鐘錶師 James Cox 所設計

DSC_7221

 

光彩奪目的大片掛毯很難出現在台灣,灰塵、塵蹣、潮濕將會是擺脫不了的惡夢,其鮮豔鮮活的影像讓人離不開視線。

DSC_7227

 

為紀念彼得一世而建的彼得大廳(小寶座大廳),寶座上的圖畫為描繪彼得一世與智慧女神。 

DSC_7233

 

聖喬治大廳又稱大寶座聽,建立於 1840 年代初期,寶座上的皇冠為裝飾用,真品存放在莫斯科博物館。 

DSC_7244

 

俄國戰爭畫廊(軍事廳)為紀念 1812 年抵抗拿破崙戰爭中英勇作戰的俄國軍官的畫像。 

DSC_7256

 

其實冬宮裏 350 間開放展廳的藝術品真的很精采,若想仔細欣賞得花上幾天,跟團時間有限只能走馬看花胡看一番。 

DSC_7253

 

離開冬宮後原諒我又拍了一些街景,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聖彼得堡的歐洲氣氛!

Day 2 (big)14  

 

DSC_7282

 

DSC_7285

 

Day 2 (big)15

 

DSC_7290

 

DSC_7296

 

聖彼得堡的市區隨處可見這樣寬敞舒適的公園,因正值夏季末,當地居民把握最後的機會曬太陽。地陪說:通常夏季是六、七、八月三個月,但今年卻特別冷,真正的夏季只有六月的十幾天而已。我說嘛,十五度不到的氣溫叫夏季?真見鬼了,來台北曬曬動不動就 37、38 的高溫,保證你一天就脫皮!

『那你們不是很少流汗?』我問

『是啊!所以有機會大家都會往緯度低一點的波羅的海三小國那裡去曬太陽。』地陪回。

喀山大教堂於 1801 年奠基儀式開始,歷經十年竣工。當時是沙皇保羅一世希望能重整天主教及東正教而下令建造的。坐落於聖彼得堡的涅瓦大街旁的喀山教堂是成熟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品,其設計靈感來自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柱廊式門廊的主樓與左右對稱的長廊。

DSC_7303

 

Day 2 (big)17

 

俄國寒冷下雪的時間很長,所以幾乎所有屋頂都有壁爐的排煙設備,而又因夏、秋的雨水較多,房屋外從屋頂到地面的粗大水管也是必備的排水設施。 

DSC_7331

 

仿羅馬聖彼德教堂耗費 40 年建造的聖以薩克教堂高 102 公尺,四面各有 16 根大石柱,每根石柱重 120 噸,其巨大黃金圓頂外部的三層鍍金用了 100 公斤的黃金,歷經一百多年從沒重新鍍金過,其光澤依然耀眼。 

DSC_7335

 

DSC_7337

 

聖以薩克大教堂是為紀念彼得大帝的誕生,由於彼得大帝的生日也是聖人以薩克的祭祀節日,因此以聖以薩克為教堂命名。現在的教堂是在 1818 年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設計完成,為了不讓鬆軟地質影響整個建築,他一邊抽出地下水一邊在地下打入一萬支 6.5 公尺高的柱子,總共花了五年的時間、動員 125,000 人來進行,讓整個基盤穩固後才開始教堂主體的建設。教堂從下到上共有 112 根柱子,全是從整塊花崗岩上裁切下來雕刻打光而成。

DSC_7357

 

DSC_7350

 

位於 12 月黨人廣場上的騎士銅像,是 1782 年凱薩琳大帝請法國雕刻家鑄造,為了向彼得大帝致敬,鑄造時間超過 12 年,高 5 米,重 20 噸,銅像的基座是從芬蘭灣切下的花崗岩塊,重達 1625 噸。彼得大帝騎在騰越的駿馬上,馬後蹄踩著一條毒蛇,象徵被打敗的敵人。著名詩人普希金還特別依據銅像寫成一首著名的詩集,名字就叫做「騎士銅像」。

12 月黨人廣場是為紀念 19 世紀初為爭取民主而犧牲的人民。19 世紀初歐洲掀起的民主浪潮吹進俄羅斯,但專制的沙皇並不讓步,亞歷山大一世逝世時,思想開放的貴族們在 1825 年 12 月 14 日在 12 月黨人廣場所在地發動政變,然而繼任的尼古拉一世卻動用皇家軍隊大開殺戒,五位將領處以吊刑,其他貴族士兵全流放西伯利亞,這就是 12 月黨人事件。

DSC_7343

 

DSC_7347 

 

往搭乘涅瓦河遊船的路上看見這些似乎剛粉刷的房屋外觀,我想:如果可以,我要哪種顏色的房子?是不是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色彩? 

DSC_7362

 

DSC_7363  

 

DSC_7365

 

涅瓦河上的船隻很多,來來回回的,低頭看著墨綠綠的河水,我不經猜想:這樣奇怪的顏色該是船隻嚴重污染的結果吧! 

DSC_7369

 

Day 2 (big)18

 

接下來我們也要鑽過這橋樑,還真是繁忙的運河。 

DSC_7371

 

Day 2 (big)19

 

雖有點像威尼斯的貢多拉,但兩岸房舍的年代差很遠,船隻的馬達引擎聲也遠遠不及船伕搖槳時高歌一曲義國小調的樂趣。 

DSC_7374

 

聖彼得堡的發源地 ── 彼得保羅要塞,此要塞是由彼得大帝於 1703 年於兔仔島上奠基,最初目的是防禦外敵,1924 年改為博物館。在 1712 年 5 月 30 日彼得大帝生日這天,他下令興建一座木造教堂,數年後在原址重建石造的大教堂,可惜教堂於 1733 才完工,彼得大帝並沒見到教堂完工的樣貌。在聖彼得堡作為首都的 200 年間,它成為皇室陵寢,所有皇室成員及羅曼諾夫貴族死後都葬於此。教堂內放置 32 座棺木,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彼得大帝的石棺。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總高度為 122 公尺,主要是奉獻給聖人使徒彼得和保羅,其尖頂是手持十字架的黃金天使雕像。彼得保羅要塞內的宮廷悲劇:亞烈克謝依王子雖為王室繼承者,但他不遵從彼得大帝對他的安排,彼此之間存在著無法化解的嫌隙,最後亞烈克謝依王子因策動謀殺彼得大帝罪名入獄,判處死刑。這裡就是當時關亞烈克謝依王子的地點。

DSC_7383

 

此座大鐵橋是由設計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師艾菲爾所設計,大鐵橋每晚 12 點半時開始將橋面升起以供大型船隻通行。 

DSC_7385

  

聖彼得堡市內水道縱橫,僅涅瓦河的分支就達 50 條之多,橋樑遍佈,在聖彼得堡眾多的橋樑中,約有 21 座橋樑在淩晨2至5點之間打開,以讓輪船通過。在夜晚,河邊總是聚集著許多觀光遊客前來觀賞橋面開啟的情景。

DSC_7386

  

阿芙蘿拉巡洋艦是日俄戰爭後俄國僅存的戰艦,參加過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1917 年列寧於該巡洋艦上下令向冬宮發射第一砲,由此開啟了十月革命的序幕。目前成為軍艦博物館,固定在涅瓦河上,軍艦內部有歷史文件及物品的陳列。 

DSC_7393

 

DSC_7397

 

DSC_7401

 

DSC_7402

  

基督復活教堂外觀色彩繽紛由馬賽克拼貼而成,九座圓頂運用不同建築素材造型各異。1881 年 3 月 13 日,聖彼得堡的人民意志黨員──格涅維斯基在此暗殺了亞歷山大二世。恐怖暗殺事件引起全國人民的指責,由於亞歷山大二世曾頒布解放農奴條款,是一位深受俄羅斯人民愛戴的君主。其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為紀念其父皇,下令在遇害地點建造基督復活大教堂。由於當時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時流了不少鮮血,因此民間也稱作浴血教堂、滴血教主教堂或血上救主教堂。可惜我們只是遊船經過,無法親臨現場感受氛圍。 

DSC_7403

 

晚餐在尼古拉宮宮廷宴用餐,在晚餐前先欣賞俄羅斯傳統舞蹈及歌舞表演。看見這古典氣派的尼古拉宮的樓梯,忽然眼前出現一堆穿著澎澎裙手持繡花扇的貴婦,當然身邊還有優雅的男伴相襯,男伴的及膝白色緊身襪讓人回到好幾世紀前。 

DSC_7424

 

有一對妝扮的貴族夫妻會在中間迎接我們,還有現場弦樂四重奏響起,隨手拿起一杯香檳飲用還真有貴婦的 fu~~ 

DSC_7409

 

DSC_7412

 

原以為傳統歌舞表演都很無趣(大家都知道的嘛!),沒料到這裡的表演還真的很熱鬧,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演出模式,如美聲四重唱、劇情式歌舞劇、踢躂舞、幽默劇還有與觀眾的互動表演,每個人笑的前俯後仰,真是一點都不誇張。

這是俄羅斯的傳統樂器 ── 巴拉萊卡琴(Balalaika),在舞台上一眼就被它吸引了,演奏者耳邊的花跟樂器上的花相相呼應! 

DSC_7422

 

原以為俄羅斯都是高挑的金髮美女及迷死人的帥哥,但幾天下來想像中的沒見到幾個,路上 80% 都是類似這體型及裝扮的人,我沒任何惡意,我只是非常驚訝自己的誤解。地陪說:傳統的俄羅斯人是身材不高肚子大大的,因為主食馬鈴薯並不容易消化。還有他們不論男女老少的煙癮都不小,在路上看到為數不少的人都叼根菸,一邊走一邊抽,說真的我在台灣就受不了煙味了,在俄國我的眼睛都要燻瞎了~~~~~ 

Day 2 (big)16

 

俄國的交通狀況比台北差多了,不論是不是上班時間都非常塞車,除非是週六或週日,因大部分人都在週五晚上出城渡假去了。還有市區的公共車種有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所以天上的電線真是縱橫交錯的百線譜,說他是一大奇觀是客氣,真正讓我懊惱的是:照片怎麼躲都躲不開電線的鬼影。 

Day 2 (big)21

 

因正值夏季,這幾天看到很多場婚禮,這長的不像話的白車是婚禮車,初看到時團員們有點不安,因為在台灣只有葬禮車有這長度,豈料剛好相反,還真不誇張看到好多輛勒! 夏天是個結婚的好時節,大家一起來結昏,打錯了,是結婚!

DSC_740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方珣 的頭像
    方珣

    貓頭鷹的心視界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