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林懷民說:『把尊嚴還給逝者,我們才能擁有尊嚴,而不再自暴自棄。真誠面對了傷痛,我們才能比較健康的期許未來吧!』

DSC_6404

 

一棟棟留存下來的歷史建物,默默承載了歲月的故事,那些過去無法說也不能說的事件,透過倖存者及後人的努力,結合建物的修復,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搭起一座時空之橋,帶領我們更了解這座島嶼的歷史。

DSC_6383

 

DSC_6384

 

入口意象與白鴿廣場建於1967年的主體建物,二樓為軍法處辦公室,一樓為法庭。國防部軍法局遷移後一樓則改為餐廳,三院檢進駐時期又改設為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文建會接管後,2007年由簡學義先生設計,將原籃球場改為白鴿廣場,原建物則改為入口意象藝術創作。設計理念中,造型牆暗示著禁錮和隔離的雙重象徵意義,除了緬懷當年克服難關、犧牲個人換得民主自由的成果外,更暗喻人心裡猜忌的牆才是阻擋人權發展的障礙。

DSC_6387

 

DSC_6391

 

DSC_6393

 

DSC_6394

 

DSC_6397

 

DSC_6399

 

一道道高聳的水泥牆向內傾斜,走入其中抬頭只見一線天空,代表的是當時被羈押或是在此接受感化教育的受難者,內心仍懷有一線希望,而外牆鐵線凹成的一隻隻白鴿,看起來就是衝破水泥牆般,象徵著突圍重獲自由。

DSC_6400

 

DSC_6402  

 

DSC_6403

 

DSC_6462

 

DSC_6492

 

軍事法庭建於 1967 年,內隔有三間法庭,戒嚴時期政治犯經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及調查局等單位逮捕與偵訊後送來軍法處,即在此開庭審判,外牆醒目的「公正廉明」四個大字,令人有肅穆之感。池裡荷花開的正盛,似乎呼應著不公正的時期已逐漸退去,別有一番風味。 

DSC_6477

 

DSC_6467

 

DSC_6472

 

兵舍群建於 1957 年,共六棟,原為軍法學校教室及學生宿舍, 1967 年軍法學校遷出後,成為警備總部軍法處警衛連兵舍, 1971 年則改由憲兵連進駐,是園區現存最早的建築物。其中的三棟作為「景美看守所與白色恐怖」主題展展場。 

DSC_6454

 

DSC_6460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不乏才情橫溢的作家、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有的被捕前就享有盛名,有的在獄中才開始創作。他們坐監期間,很難有自主性的書寫。台灣民主化以後,很多受難者開始書寫獄中回憶錄或自傳式小說,成為白色恐怖人權侵害史的文本。他們像壓不扁的玫瑰,懷著「愛的動能」,以諷諭的筆意書寫,尋找心靈的出口,呈現歷史的真相。

DSC_6457

 

DSC_6458

 

仁愛樓建於 1967 年,原為軍法學校操場與學生浴室,為配合戰時疏散之需,以及考量看守所羈押、代監執行之雙重任務,仿效外國囚禁人犯監獄,改建成兩層樓鋼筋水泥建築體。 

DSC_6408  

 

警衛室牆上時鐘指著凌晨四點,就是槍決死刑犯的固定時間。牆下掛著手銬,腳鐐放在警衛室前可親身體驗,腳鐐的重量真不是蓋的,為了方便行走及不製造過大聲響,人犯通常會將腳鐐提在手上。

DSC_6410

 

律師接見室。軍法審判案件雖有公設辯護人或可自聘律師,但據政治犯普遍認為,辯護只是形式而已,故只有少數人聘請律師。

DSC_6411

       

醫務室的醫生多由外役區的犯人所擔任,不但為所內犯人看病也為所方的軍官及其眷屬看病。包括陳中統、李吉村、林文章及鄭文祥醫師都曾在此擔任過外役醫療任務。一進門的三張桌椅是軍醫的位置,房間的另一邊是具有醫療專業的政治犯擔任。

DSC_6418

 

白色恐怖時期,執政當居宣稱我國「沒有政治犯」。但1960年代,國外開始注意到台灣的政治迫害,開啟了綿延不絕的救援行動。受難者在獄中憑著記憶,秘密抄寫囚禁名單,而醫務室病歷表也是政治犯名單的重要來源之一。此名單傳遞海外,不但戳破了統治者的謊言,也形成一股堅強的人道暖流。這就是具有醫療專業的政治犯擔任醫生的座位。

DSC_6417

 

看守所醫務室的藥房區因陋就簡,藥品不足,有的醫師為了醫治難友必須透過私人管道自行準備藥品。『某些病患不必送到醫院只要注射抗生素或服幾顆藥丸即可,醫務室卻缺少這些藥劑,我基於醫德往往在獲得所方同意後撥一通電話給阿爸,請他就診所比較有效的藥劑派人送到看守所,或是我順道返家時帶回看守所替患者注射。』───政治受難者  陳中統

DSC_6415

 

DSC_6416

 

政治受難者歷經逮捕、偵訊、判刑,僥倖能存活下來的也很難見到親友。親友若願意常來會見,甚至不斷營救,那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人間的至情至愛也常在此處展現。『有時我會把紙條塞進椪柑或文旦裡,傳遞消息給謝聰敏,讓他知道有很多人在關心,正在設法營救,請他安心。』───政治受難者家屬  謝秀美

DSC_6434

 

 接見登記、送物後的家屬在此等候通知接見,據說欲送往獄中的物品都得接受嚴格的檢查,從外面帶來的水果或蛋糕檢查後常毀損嚴重,為避免情況一再發生,獄方乾脆設立福利社,家屬在福利社買好東西後直接交去送物就可省去檢查這一步驟。

DSC_6428

  

面會室。有些表現良好的受刑人每星期獲准與親屬在此面會一次,每次只能透過電話和家屬會談十分鐘,會面全程都有所方戒護人員進行監聽錄音。政治受難者滿腹悲情冤屈一旦見到朝夕思念的親友,在獄方的監視下僅能以對講機用「國語」交談。千言萬語豈能盡訴?為了突破封鎖,有些人便以暗號或手心寫字等傳遞訊息。『面會時是隔著玻璃用電話對談,有時我會把要說的事情偷寫幾個字在手心,在和謝聰敏說話時趁後面阿兵哥不注意,將手心張開讓他看到手裡的字。』───政治受難者家屬  謝秀美

DSC_6423

 

不論家屬或受難者身後都站有阿兵哥監視所有過程。 

DSC_6430  

 

DSC_6424

 

DSC_6431

 

DSC_6432

 

廚房區。看守所幾乎餐餐吃大鍋菜,飲食分成軍官、士兵、外役、雜役各等級,關在牢房裡的受難者自然是最後一等。後來獄方准許福利社的外役,每週可在此料理一些簡單滷味,讓難友購買加菜。

DSC_6433

 

接見室旁的錄音室會監聽會面時所有的交談,交談的內容也都會全被錄音下來。 

DSC_6419

 

押房、押區約佔看守所全面積1/3,包括下方的雙排密閉式押房,左側的單排煙毒勒戒押房,單排鐵格子式押房與上方單排新式鐵欄杆押房。

DSC_6443

 

DSC_6446

 

押房分為獨居房、小押房與大押房,小押房可住 3-4人,大押房可住 6-10人,未判刑的受難者羈押於大大小小的押房,保守估計最多曾在同一時間關過二百至四百人。這雖是小押房但因當時人滿為患,所以也是硬擠了 10 人,很難想像這樣擁擠要如何度日?

『會不會有比較霸道的受難者欺負其他受難者?』我問

『不會,因為大家都是知識份子所以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反而會互相幫助,甚至協調睡覺時間。』解說員說

DSC_6439

 

就算是大押房也曾住過30人,根本只能輪流睡甚或是蹲著睡。密閉式押房鐵門上裝有小窗,看守可從此窺視動靜,靠走廊的牆壁下方有長方形洞口,雜役從這裡收送物品。

DSC_6448

 

未開放的押房區剛好可觀看當時的情形,層層戒護難有逃脫的機會。 二樓左側同為押區,下方為雙排密閉式押房,可住3-4人,女性政治受難者多羈押於此。

DSC_6450

 

押區內唯一的開放空間為放封區,部分受刑人每日有一或二次各半小時的放封時間,可以步出囚室。所以受刑人被通知擔任外役,大多樂意從事。不僅可獲得相對於囚室更大的空間與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可賺取微薄的勞作金貼補家用,不願意擔任外役可以拒絕。外役工作分派會參考當事人能力、體力等,個人也可以向班長、輔導長等表達工作調整的意願。當有作業人員調整需求時,所方管理人員有時也會徵詢當事人意願。外役可以離所外出,利用機會傳遞看守所內外的訊息。最為人所熟知的事件為1970年蔡財源與陳中統將政治犯名單送出,經由美聯社記者於美國揭露,打破當時政府宣稱「台灣沒有政治犯」的謊言。

DSC_6453

 

外役區押房,在外役區的受難者白天到一樓工廠工作,晚上就回二樓押房休息。 

DSC_6359  

 

被熨燙的歲月:在戒嚴年代,因私下批評或公開反對政府當局被捕的政治犯,依當時法律須受到軍事審判,而未獲得公平、公正、公開司法審判的情形下,造成許多人被判處死刑或身陷囹圄,成為時代政治氛圍下的犧牲品。依民國四十五年修訂的《監獄行刑法》,監獄設置各種作業工廠,受刑人服監期間,參與工廠作業之人稱為外役。一般而言,判刑確定後,案情單純、刑期相對較短者,由看守所所長將擬派外役名單呈核軍法處。特殊案例則由所長直接受上級指示調派某人擔任外役。

DSC_6360

 

依照《監獄行刑法》所有服外役監的受刑人都可領到「勞作金」,由作業工場收入的10% 編為勞作金。據曾任作業工廠會計的外役受訪人回憶,1970年代初,勞作金之計算有204060元三個基數,各作業工廠起算基數不同:縫衣工廠為基數20元外加按件計酬;洗衣工廠洗郵袋的人領兩份,即40元,鍋爐房領三份……..等。每月勞作金歸入個人帳戶,在看守所內福利社消費時記帳扣除。1970年代初牛肉麵一碗約1- 1.5元,一件裙子或褲子獎金0.8元,中山裝制服外套一件1元,車壞一件要扣二件的工錢。外役人員中的高手,一天最高紀錄可完成20件褲子。同時期,曾於縫衣工廠擔任外役的受訪人,半年間存得480元寄回家。不同於其他看守所或監獄,仁愛樓縫衣工廠內,剪刀等工具利器並沒有受到特殊管制。

縫衣工廠的人員在接受三天短期訓練後即上工,主要接單製作郵局、鐵路局、公路局等公家機關的制服,如公路局金馬號司機、車掌小姐的西裝、套裝等,由外役人員前往各單位替客人量身,並向迪化街買進布疋、線料、鈕釦等。

洗衣工廠之作業,每日清早由獄方人員一人駕駛卡車載外役人員1-2人前往各委託單位收衣。郵局郵袋一週二次,至新店郵政總局倉庫收送。進入洗衣廠後,首先由登錄組進行分類,區別卡其、尼龍、毛料等水洗或乾洗的衣物,同時淨空衣物口袋內物品。

燙衣甘苦談。燙衣工廠作業時溫度相當高,需靠電風扇送風,舊時為綠色扇葉,圓型風扇為晚其裝設。如不慎燙壞衣物,賠償金額往往高於每月作業勞作金,曾有位毛料組組長認為燙壞衣物照價賠償的規定不合理,為了掩飾其組員疏失,將燙壞的衣物乾脆塞進鍋爐燒掉。燙衣工廠分為燙毛料衣物及燙卡其衣物,通常是六人一組,一天平均要燙一百件以上,工作時間都是十小時左右,每月工資80元,大概是外面普通工人收入的1/50

DSC_6371

 

籃球場。每日下午衣物收走後,外役人員可在此打球活動筋骨。本場地亦提供中秋晚會等節慶活動使用。1980年代初期,家中為電影片商的外役人員也曾提供影片在此處拉起布幕放映。設於外役區的美工工廠專門製作手工藝品,例如以蛋殼製作成的京劇臉譜工藝品,完成後送到藝品店販售給外國觀光客。

DSC_6379

 

 

DSC_6353

 

 

DSC_6339

 

『嗚呼!一切都要完了。世上一切都是夢啊!臨於此時不能和妳作最後的話別,甚感遺憾、長嘆不盡.........最後的時間到了。』黃溫恭 31 歲,兒子 4 歲,女兒滿月,妻子懷有身孕,在槍決前 4 小時所寫下的 5 封絕筆信,訴說他對家人的不捨,信中字字血淚,我濕了眼眶!

 

2012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大)

 

台灣人權紀事展:以編年紀事方式,簡明敘述影響台灣人權發展的重要事件,利用數位互動創造的歷史意象,讓歷史在流動中,娓娓述說每段艱辛的人權奮鬥歷程。藉由觸摸感受歷史的溫度,走進台灣人權發展的歷史。

聆聽觸摸生命展:藉由指尖的觸摸,政治受難者失蹤的歲月,不再空白滄桑的臉在鏡頭前緩緩敘述當年的歲月。過去牢友的託付與照顧,開啟生命的潛能,渡過苦難的年歲,淚落下只為拼出的歷史碎片,竟讓人如此揪心。來聽他們的故事,讓他們感動你。

DSC_6349

 

參觀時遇到一位參與製作展場學生,她跟我分享了很多訪談受難者的過程,『是不是所有的受訪者至今都還心有怨恨?』我問『沒有耶,有些老伯覺得這只是一個時代的過程,有些也覺得除了無法每天回家其餘都還好』她回。也許吧,雖然當時是不公不正,充滿了不清不楚,但綜觀歷史,似乎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不堪的過去,所幸我們承認了過錯,向所有受難者獻上深深的一鞠躬,「放下」或許不易但卻是團結合作的唯一途徑。

 

DSC_6352  

交通資訊:搭乘捷運「新店線」至大坪林站 1 號出口對面轉搭公車 918 、綠 3 、綠 8 至「莊敬中學站」,步行約 15 分鐘。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