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的力量去改變世界!
@黑白色調的舞台上,展開戰爭的慘劇。畫面上沒有描繪士兵也沒有戰車或武器或殺戮。即便如此,這顯然就是戰爭的場景。
抱著死去的孩子哭叫的母親。顫慄回頭的公牛。握緊斷劍就此氣絕的士兵。
肚破腸流,悽慘嘶鳴的馬。高舉燈火從窗口探出身子的女人。吃驚奔跑的女人。雙手高舉仰天的女人。熊熊燃燒的火焰。正要打開的門。
彷彿凝視這一切慘劇的上帝之眼,又好似冷酷照亮人間殺戮的燈光,彷彿是太陽,又像是炸彈在空中爆炸的——閃光。
爆炸聲,地獄般的哀號,然後,是在那些之後降臨的死寂。所有的生命都被奪走,只剩下死城。
——這裡到底是何處?奪走我們生命的究竟是誰?
是活著,還是死亡?就連這個都不確定。
這是地獄。是人類製造,把人類推落深淵,沒有上帝也沒有制裁的地獄——。
@在法國首展日(二戰前夕),畢卡索站在〈格爾尼卡〉畫作前面。周圍站了一圈看似軍官的軍裝男人。
——是納粹。
其中一名軍官走近作品,上前看貼在作品旁邊的畫名。
之後再走近畢卡索,說:
「——畫這幅畫的,是你嗎?」
畢卡索黝黑閃著利光的眼睛直視軍官。那雙眼睛彷彿是看穿這世界的光明與黑暗、看穿一切真相的智慧結晶,然後說:
「不是,這幅畫的作者——是你們!」
@人類本該是上帝最美麗、最明智、最完美的傑作,卻一再做出最醜陋的行為。畢卡索藉由創作〈格爾尼卡〉敲響警鐘。他在說:人類啊,看看你們自己做出的醜陋行為,別想轉移目光!
@藝術是什麼?繪畫是什麼?這聽起來單純實則極複雜的問題,毫不留情地砸向每個看到他作品的人。人們絕對逃離不了這個疑問。凝視畢卡索作品之際,會感到自己原本深信「這才是美」、「這才是藝術」的東西,從腳下開始動搖。
@身為一名藝術家的畢卡索,都能用一幅畫來指控格爾尼卡大轟炸的暴行,喚起全世界人們的反戰意識,或許可以說,藝術的力量比武器更強大。
@格爾尼卡是反戰的標誌,也是「畢卡索的戰爭」的象徵。同時,也是「我們的戰爭」的象徵。
畢卡索的戰爭。換言之,也是我們的戰爭。
畢卡索和我們對抗的敵人——就是「戰爭」本身。
我們的戰爭。將會持續到以戰爭為名的暴力和惡性循環從這世界消失的那一天。
@〈格爾尼卡〉具備的訊息性、時代性,散發令人目眩的強烈光芒。
有史以來,人類就不斷重複戰爭。人類是一種愚昧得無藥可救、可悲得無藥可救的生物。
那件作品中,從頭到腳都透出畫家對愚昧人類的憤怒,敲響不可再重蹈覆徹的警鐘。
同時,也蘊藏著藝術家無法對人類徹底絕望的感傷心緒。
@西元一九三七年,納粹德國對格爾尼卡發動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隨機轟炸。
這種暴行激起熊熊憤怒之火,促使畢卡索畫出一幅巨作。
這件作品堪稱紀念碑,證明了一支畫筆遠比數千萬把槍的力量更強大。
轟炸破壞了城市,人們,一切的一切。甚至是人心。
然而,畢卡索的作品讓人們萌生反戰的想法,深深打動了人心。
人類打從歷史有記載起,就不斷互相憎惡,你爭我奪。每個時代都有戰爭。發動戰爭的永遠是為政者,市井小民只能被捲入,為之驚慌失措、悲痛、受傷。
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今後,要用自己的聲音喚起和平。
要對抗。對抗「戰爭」本身。——靠自己的力量。
這就是〈格爾尼卡〉蘊藏的訊息。
@在那個「宇宙」,有無數的人類與生物,籠罩在吹走一切的熱流中,被撕扯炸裂遍體鱗傷,匍匐在地上痛苦掙扎。還有畫面到處傳來的可怕聲音——。
那是人們倉皇奔逃的慘叫,是煉獄之火熊熊燃燒的聲音,是猛烈的爆炸聲——宣告世界末日來臨的可怕地鳴聲響徹畫面,同時傳來的,是藝術家用畫筆代替武器的無聲吶喊。
——你把藝術當成什麼?
畫面中,響起畢卡索的聲音。
藝術不是裝飾品。是用來迎敵的武器。
我要戰鬥。絕對要戰鬥。我要與戰爭對抗,直到這世上再也沒有戰爭為止。
就用這一支畫筆,一幅畫。
傾注我所有的想法——。
@該對抗的對象不是政府也不是法西斯主義,是戰爭、暴力、憎惡。不用武器,只靠思想、文化與藝術的力量,人們團結起來和那些負面存在對抗。
唯有那樣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勝利與自由。
------------------節錄自日本作家 原田舞葉《黑幕下的格爾尼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