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時不時出現,內耳失衡導致暈眩,愛情失衡引發爭執,生活失衡引爆疾病,心理失衡則會精神分裂。你處於失衡狀態?請快快將畫面扶正!
班蒂喀黛寺又稱斑蒂克蕾宮是十二世紀末由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造, Banteay Kdei柬埔寨語是指僧侶之城,一般認為在興建班蒂喀黛寺前這裡是一間名為“喀黛”的僧寺。寺廟由四層圍牆環繞,最外側的圍牆東西長700公尺、南北寬500公尺。我們由西塔門進入,東西塔門都是巴揚寺式,塔門頂有「高棉的微笑」。
此處遺址有別於其他吳哥遺跡的恢弘氣勢,她顯得玲瓏與精緻,她靜靜地守候在皇家浴池Sras Srang(東塔門)旁,傳說是國王和皇后游泳後休息的場所。中央塔殿十字形平台上有蛇怪欄杆,但蛇身殘破,斷成一節一節的石塊。
樓壁牆面上雕有蒂娃妲(Devata)女神像,未受到太多重視的班蒂喀黛寺保存得不太好,石塊錯位嚴重,但牆面上的雕刻依舊精采絕倫。
為了把廟宇和天上的須彌山連接,塔頂有特殊裝置,可以讓國王和神明溝通。廟宇最上面的壓頂石有一個洞,從塔頂一路貫通到底。當太陽昇到頭頂時,太陽從塔頂照下來會有一束光束,這時壓頂石和太陽呈一直線,把強烈光束集中在大廳,光束照在大廳基座,基座裝有水,水反射光線,反射到黃金壁面,牆面上鑲有寶石,照得晶瑩璀璨、艷光動人。高棉國王相信這樣能直達天聽、觸及天堂。
塔頂光束可直接照到下面的林伽及優尼,可惜林伽被盜,甚至可清楚看見鑿刀的痕跡,現只剩優尼台基。
由砂岩所建的班蒂喀黛寺,穿過人面塔門,沒有高高在上的神佛殿堂,而只有迴廊似的院落,相傳這裡稱為“跳舞大廳”(Hall of Dancers),是因為柱上眾多的飛天仙女阿布薩拉(Apsara)而得名,而非真正用來跳舞的廳室。
石柱上雕刻著在蓮花上跳舞的仙女Apsara
中央塔門內有後來安置的佛像,佛像背後的法輪象徵光明與輪迴。
一對守護獅後是刻有巨型金翅鳥Garuda雙手抓住蛇怪的尾巴、雙腳踏在蛇怪身上的欄杆,Garuda和蛇怪在印度神話中是宿敵。
靠近東塔門的砂岩十字形平台上除了有蛇怪欄杆外,一樣有一對守護獅,可惜右邊的守護獅已折斷,跌倒在地。
東塔門較完整,除了「高棉的微笑」還能清楚看見最上層的蓮花座,東塔門的對面就是皇家浴池。
荳蔻寺(Prasat Kravan)又稱克拉凡寺,西元921年由國王哈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建造完成,五座紅磚塔坐西朝東且呈南北向一字排開,原本是印度教寺廟,供奉主神為毗濕奴神,但後來被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改建成佛教寺院,是吳哥古蹟中少有的紅磚雕刻建築,每座塔前的台階兩旁都有守護獅,五座塔的底基台、門楣及結構樑為石造,其餘皆為紅磚建造。五座磚塔目前只有中央塔及北塔(右塔)內部刻有浮雕。克拉凡寺和大多吳哥寺廟一樣朝向東方,如果繞到五座磚塔的東方,還可以看到地面上引道的遺址,以及殘餘的部分塔門。
中央塔的上方結構有一層層的密簷,密簷在結構上沒有實際功能,只是為了建物的視覺呈現。密簷一層層的線構成一種秩序上的美感,在轉角的部分有很多結構的變化。中央塔兩邊的達拉帕拉門神還依稀可見其輪廓。
中央塔門邊尚保存有碑文遺跡
克拉凡寺的重點在於磚塔內外的磚雕,尤其是五層的中央主塔內部三種不同毗濕奴神形象的雕刻。祭台正後方牆面上雕刻的是八臂毗濕奴神立像,結合各式手印,旁邊的一排排小像則是供養人(隨侍)。
面對中央祭台左側磚牆上刻了化身為侏儒瓦馬納的四臂毗濕奴神像,手持金剛杵(權杖)、海螺、日輪及蓮花苞等不同法器的大神姿勢充滿律動,祂踏在基座和一朵朝天盛開的蓮花之間,象徵占有整個宇宙,中間三條水波紋代表海洋,正在進行「三步為領土」的任務(這是毗濕奴與巴利王的故事),兩旁則為供養人(隨侍)。
祭台右邊則是另一個形象的毗濕奴神,同樣是四臂,分別持有金剛杵(權杖)、海螺、日輪及蓮花苞法器,騎乘在化為人形的神鳥迦樓羅Garuda肩上,兩旁則為供養人(隨侍)。
塔內空間非常狹窄,欲拍攝完整壁面雕刻請務必使用超廣角鏡頭。
南塔(左塔)門楣由法國修護完成,呈現毗濕奴神騎乘在擒住蛇頭的神鳥迦樓羅(Garuda)肩上渡海,塔內不見任何雕刻。
北塔(右塔)上半部全部毀損不見,但裡面還保有部分雕刻
北塔壁上則描繪毗濕奴神的妻子拉克希米Laksmi(佛教稱為吉祥天女),祂是帶來美麗、幸福、吉祥、財富的女神,是超凡入聖的美神吉祥天女的神聖寶地。可以看出磚塊的顏色有深有淺,淺色磚頭就是法國新造的磚。磚雕是先將磚堆砌好後,再進行雕刻。這些浮雕在早期是看不到磚的,因紅磚上面會敷上一層灰泥,但由於時間久遠,灰泥剝落,才露出磚頭的砌痕。
左面牆上的拉克希米Laksmi手持海螺、日輪及蓮花苞等法器,兩側有供養人(隨侍)。
右邊牆面只剩下面一點點的雕刻,其餘皆為新鋪上的新磚。
精緻小巧的荳蔻寺雖然毀損嚴重,而且可看的遺跡也算少,但紅磚上的大型雕刻真的很讓人驚訝於千年前的磚雕技術。「荳蔻寺」在高棉文裡意為「荳蔻聖殿」,是以一棵曾長在此處的樹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