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飛翔在神的國度,眾神之子與神爭地,精靈啜泣聲聲求饒,豈料竟是鏗鏘有力的回絕,精靈落淚頻頻回首,待輝煌散盡人去塔毀,精靈歡喜創奇蹟。
為避開人潮,我們八點出頭便來到塔普倫寺(Taprohm Temple)。相傳佛陀(印度王子)悟道時,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已去世,於是佛陀為母親自願上天說法,祂認為自己悟道後應該渡化其母,所以信奉大乘佛教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在西元1186年建此廟獻給母親,所以塔普倫寺又稱為「母廟」。
遠遠便看見一棵大樹自圍牆頂端衝向天際,彷彿是伸向天空的魔爪,我幻想著:只有月光的夜晚應該很驚悚,適合探險!
原來前一張長在圍牆上的大樹下半部是這幅壯觀的模樣,還好只有兩、三對西方遊客在輪流拍照,這可是第一個熱門景點,連最佳拍攝點的木製欄杆都為遊客準備好了,大家只要乖乖排排隊即可。電影《古墓奇兵》蘿拉從直升機上降落在巴肯寺,再開著吉普車穿過叢林後就直接來到塔普倫寺,拍攝當時並沒有欄杆,蘿拉在蛇樹附近尋覓小女孩。
基本上這應該就是最佳拍攝位置,我是等遊客交換之際的千分之一秒(有沒有這麼誇張!)拍到的乾淨畫面,其實這樣限制遊客貼著古樹拍照倒也不錯,大家只要有耐心都可以拍到心目中想要的照片,免得每張照片裡都有路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護古樹及建物不受傷害。
由東門走進來,會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飛天仙女Apsara的浮雕,故有「舞者長廊」的美譽。這就是大家排排隊等拍照的場景,我們的團員可都是很守規矩的。
一旁建物的山形門楣似乎是修復完成沒多久,但仙女臉部卻明顯的整個不見,難道是有人存心要破壞?
塔普倫寺東西長1公里、南北寬650公尺,中央有三重迴廊包圍寺院、祠堂、塔堂,排列非常有規則,當年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神廟和修道院雙重功用的寺院,全盛時期最少有12,000位僧侶,故又稱Rajavihara,意指「皇家僧院」。
幾百年來的叢林覆蓋,造就建物上附有一層厚厚的青苔,在雨水及陽光的滋養下竟閃閃發亮,散落一地的亂石呼應著屋簷, 昔日盛況只有它們親眼見證,「破敗」似乎也成了對過往的一種悼念方式,但對我們來說光燦燦的歷史只能憑藉遙想。
印度維修團隊的作法與其他國家大大不同——選擇保留樹根,他們認為大樹與建築物是一種共生,共生是生命跟生命之間的相依相靠,完全清除樹根會有建物倒塌的疑慮,所以盡可能的保留現況,當然他們還是有砍斷一些有危害建物的樹根,以維持建物與自然界的平衡。
人定勝天嗎?我覺得是人類太過自大,大自然屢屢向我們展現他的超凡力量,好比近年來的天候大反撲,是人類喪失自省的能力?還只是一昧地摀住眼睛就以為啥事都沒發生!
完全像一條巨蛇將建築物緊緊纏繞,百年前的一顆種子默默蛻變為世界奇觀,自然優雅的姿態連藝術家也難為。
山形門楣上的一條雙頭蛇(也稱龍)其實就是乳海翻騰神話故事裡的巨蛇,印度教認為從頭到尾就意味著結束,所以兩端都是頭代表永不結束。
石塔繁瑣精美的程度實在令人咋舌,單單一個轉角就可以有如此多的變化,多重門柱、門楣雕刻、柱壁上的仙女雕刻及紋飾,我不禁懷疑我們還有重返當時藝術境界的可能?
這些雕像能保存完整也許還要拜密密叢林之賜
人類在自然界中究竟能多渺小?
牆上仙女不捨人間命古樹繞行,讓人隱隱感到神力無邊。『您好~美麗的Apsara!』
中央祠堂的周圍併排著栩栩如生的媚惑女神,鮮明協調的色彩完全不用修片,此畫作果然出自神明之手,沒天份的我只要動一根指頭就可以了。
領隊手指一角說:『那有一尊嘟嘴仙女。』一陣啪啪快門聲,我心想『人家只是嘴唇厚了點就說人家嘟嘴,難怪越來越不高興,嘴越翹越高了。』這年頭連仙女也不好當啊!
榕樹氣根將白楊樹緊緊包覆,此乃一種共生現象,塔普倫寺是所有吳哥遺跡中唯一保留樹根的寺廟。
塔普倫寺原是間佛寺,可惜寺院中有很多佛像雕刻都被後來改信印度教的國王闍耶跋摩八世給破壞了。
卡波克樹 (Kapok) 緊緊盤纏在第二迴廊,這也出現在《古墓奇兵》蘿拉的場景中。想在這裡拍攝完整全貌,請一定要使用超廣角鏡頭,因為任我怎麼跪在地上、貼在牆上都無法將所有樹根全數拍進(18mm端,非全片幅單眼)。
忽然看見一個塔門左右兩邊的底部雕刻,理應對稱的兩邊卻少了一尊浮雕,很明顯就是被盜走了,世界各國博物館裡大辣辣地標示著“吳哥窟遺跡”不是很諷刺,難道不該歸還?
神廟前的參道多半築有蛇神Naga欄杆,Naga也是橋樑,是人間通往天界的彩虹橋,象徵人通過此處後即往神的世界邁進。
寺廟的四面各有四座門廊,門廊上是跟巴戎廟相同的四面「高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