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隔空相視在神的國度、在每一天、在數百年來的漫漫,我以為是我的嫵媚綁住了您的視線,殊不知是我直直墜入您的溫柔鄉,我們的百年修行只為求得今生緣!
巴戎廟(The Bayon)又稱巴揚寺,位於大吳哥城(Angkor Thom)的正中央,是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建造,建造年代約西元1190~1210年。高棉話Ba代表「美麗」,yon則是「塔」的意思,巴戎廟總共有54座大小不一的高塔(現僅存37座),據考證是代表吳哥王朝當時所統治的54個省份。從廟院前的聖池拍過去可拍到正面全景,啊~真是讓人又愛又怕的藍天白雲。
巴戎廟位於整個吳哥的正中央,距各個城門都是1.5公里,是當時朝臣晉見國王的地方,其中最特殊的設計是每一座塔頂都刻有菩薩的笑臉,有四面、三面、二面不等,據說這些面貌酷似當時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雖當時吳哥王朝已改信大乘佛教,但巴戎廟是座佛教與印度教混雜的寺廟。塔頂是一朵朵的蓮花,蓮花是喜悅的象徵,蓮花上並沒有任何佛像。數數看這有幾張「高棉的微笑」?
我們自東門前的平台進入,平台上兩隻守護獅殘破地堅守著。
柱上淺浮雕Apsara生動地在蓮花上跳舞(蓮花代表喜悅),她們柔軟的身軀,聽說即使是現在的舞者也很難舞出這樣的身段。
建築分為三層:聖殿、修道場、藏經閣,以高約43公尺的中央殿堂為中心,配置有二重迴廊。第一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寬140公尺,第二迴廊東西長80公尺,南北寬70公尺。
第一迴廊牆面上的浮雕有描寫高棉軍與占婆軍的戰爭場面、庶民的日常生活及打獵情景,這是在所有吳哥寺廟中唯一有描繪老百姓生活的壁畫。
人民生火宰殺豬隻迎節慶(高棉人擁有長形耳朵和全部往後梳的髮飾特徵)
頭上梳有髮髻、有著上衣的是前來幫忙吳哥王朝的中國南宋援軍。
浮雕上中下代表不同的場景
當時民間已有鬥雞的活動
巴戎寺目前是由日本認養維護,果然是有日本有條不紊的味道。
連婦人分娩的場景都雕在牆上
我們只欣賞了第一迴廊東面牆的一小部分後就直接前往上部露臺和主神殿,在二層迴廊間的北藏經樓,石梯看樣子也很陡。
第二層迴廊(沒參觀)
在樓梯、通道間轉啊轉的,真的很像置身迷宮,第二迴廊有許多像這樣的小房間。
牆上同樣雕有蒂娃妲(Devata)女神
二百多尊的菩薩微笑浮現在半空中,有種十方諸佛的氛圍,國王微笑的力量更勝建築本身,「高棉的微笑」一語就是從此而來(聽說每一尊都不相同)。
沈穩又安詳的面容帶著一抹淡淡的微笑,就像信仰大乘佛教的闍耶跋摩七世生前平靜中沈思的模樣,國王從上往下、四面八方看顧著他的人民,他擔心人民再次受苦,希望藉由「高棉的微笑」安撫不安的民心。雖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眾多,但大家似乎都被周遭氣氛感染,輕聲細語地交談、規規矩矩地排隊拍照,沒人蹦蹦跳跳,沒人大聲嬉鬧,彷彿凡人誤入聖地般地心存敬畏。
經歷過慘痛戰爭的闍耶跋摩七世是長子,本應即刻繼承王位,但因吳哥長年遭受占婆人入侵之苦,於是他自願出征,讓弟弟繼承王位,待平定占婆之後,才於西元1181年繼任為國王,當時他已白髮蒼蒼,所以闍耶跋摩七世才有「銀髮國王」的稱號。他繼任國王後陸陸續續蓋了一百多間的醫院、學校,因為他覺得戰爭帶給人民太多痛苦了,極為關心老百姓的他看到了也體會到了人民真正的苦難。
微微上揚的嘴角卻在眉宇間露出淡淡的哀傷,也許佛陀也不忍看到人間的苦難。
從塔下狹窄的房間望出去,每一扇窗都會匡著一尊佛像,代表佛陀照拂無所不在。
頭頂佛陀蓮花座意味觀世音化身的國王王權來自佛陀
牆上的精美雕刻真是緊緊吸引我的目光,百年前的高超手藝已失傳,人類歷史的偉大及人類智慧的精髓竟只能在古蹟裡窺視其一,有種讓人不勝唏噓之感!
雖國王闍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但當時吳哥王朝正處於佛教與印度教的交接時期,國王並不強制人民全盤改信佛教,所以懷有佛心的闍耶跋摩七世還是在該寺廟中雕有象徵印度教的神祉:鳥頭人身的鳥神迦樓羅(Garuda)。
依依不捨離開巴戎廟,最後回望一眼中央塔,我在心中暗誓:終有一天我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