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摩登“的小鎮 ── 石碇老街,我一眼就愛上她了!

DSC_6056

 

距上次造訪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似曾相識的記憶慢慢拼湊起來,我喜歡她的淳樸,鮮少被現代化侵蝕的痕跡,悠悠漫步在老街,沒有霓虹燈、沒有呼嘯的重機、沒有搖頭樂、沒有高樓洋房、沒有前胸貼後背的人潮,只有鳥鳴、溪水聲、笑聲、快門聲、淡淡的菜香及滿滿的綠。烏塗溪在政府及區民共同努力的保護下有不錯的成果,清澈的溪水中可見不少魚種。

DSC_6012

 

北二高跨越烏塗溪的橋墩約高 70 多公尺,相當於 23 層樓高,是台灣目前最高橋墩的橋樑。

DSC_6013

 

DSC_6014

 

這條蛟龍看似悽涼,被土壤壓的瘦瘦的,無力自困境中衝出,是否該重新打造一番?

DSC_6017

 

DSC_6018

 

早年來到此地墾殖的漢人,看到大如門戶底石的岩床,於是稱呼這裡做石碇。另一種說法則是當年沿河溯溪到此之後,常常將繩索繫在大石上固定,所以才叫石碇。

DSC_6019

 

DSC_6021

 

DSC_6023

 

在石碇東街的街道裏因房屋距離很近,且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因此街道的上方均為建物所覆蓋,而成為名符其實的「不見天街」。街內曾是本區有名的菜街,而今僅有幾攤菜販和以賣豆腐出名的老店,百年石頭屋也在其中。

DSC_6027

 

石頭厝約民國前六年建造左邊兩邊,右邊(廚房)則是數年後再建造完成。原為「林恆春中藥鋪」,裡面有相當多的石器及古老製藥器材,器物雖已陳舊不堪使用,
仍依稀可見當年中藥鋪景象。百年石頭屋僅假日開放參觀,平日可是不能進去參觀的,免費喔!

DSC04750

 

DSC04751

 

左下角是防空洞,裏面的空間不大,以現在人的身形最多只能擠四、五人,這已是不能移動的境界了!二次大戰期間為躲避美軍空襲屋內沿山壁岩石開鑿一個固若金湯的防空洞這種保命的設備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擁有的


石碇

 

DSC04752

 

廚房、浴室都用白磁磚裝飾,是後來才搭建的部份。

DSC04779

 

DSC04753

 

DSC04755

 

往上爬有間小閣樓,沒想到那時就有樓中樓的概念了,採光很不錯勒!

DSC04758

 

屋後有一窄道可爬往屋上的小觀景台,石梯很窄很陡,上面有一石桌及幾張石椅,可泡茶觀景但不知是否有守防的功能?能自有防空洞及觀景台,這戶人家想必大有來頭!

DSC04759

 

DSC04760

 

DSC04762

 

石頭屋的另一隔間,一樣全都是石頭砌成的房子,二樓並不開放參觀。

DSC04766

 

DSC04770

 

DSC04764

 

DSC04768

 

DSC04780  

 

DSC04781  

 

 

DSC_6028  

 

DSC_6029

 

DSC_6052

 

DSC_6030

 

DSC04782

 

DSC04786  

 

DSC_6024

 

東街發展出特殊的吊腳樓建築形式,是居民為解決腹地狹小,將溪側的房屋用柱子支撐起來,由日據時代保留至今,顯現先民發揮智慧、與山與水爭地的遺蹟,成為石碇獨一無二的特色。

DSC_6031

 

 

 從家裡就可直接走到溪邊?

DSC_6026

 

自對岸望向不見天街彷彿回到六十年代,石牆、磚屋、木窗當然還有小橋流水。 

DSC_6036

 

DSC_6032

 

DSC_6040

 

DSC_6041

 

DSC_6042

 

DSC_6043

 

來到此,不下去踩踩水怎對得起自己的丫丫,你說是吧!

DSC04797  

 

日據時代適逢煤礦興起,許多人為了豐厚的工資,棄茶採礦,東街上出現許多澡堂、飯館、酒家、雜貨店等,以滿足出坑後極欲享樂之礦工,因此東街又有小迪化街之稱。

DSC_6063

 

月娘探出頭來,運礦鐵軌成了景觀裝置,我想她們會一直這樣陪伴著彼此! 

DSC_6059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