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摩登“的小鎮 ── 石碇老街,我一眼就愛上她了!
距上次造訪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似曾相識的記憶慢慢拼湊起來,我喜歡她的淳樸,鮮少被現代化侵蝕的痕跡,悠悠漫步在老街,沒有霓虹燈、沒有呼嘯的重機、沒有搖頭樂、沒有高樓洋房、沒有前胸貼後背的人潮,只有鳥鳴、溪水聲、笑聲、快門聲、淡淡的菜香及滿滿的綠。烏塗溪在政府及區民共同努力的保護下有不錯的成果,清澈的溪水中可見不少魚種。
北二高跨越烏塗溪的橋墩約高 70 多公尺,相當於 23 層樓高,是台灣目前最高橋墩的橋樑。
這條蛟龍看似悽涼,被土壤壓的瘦瘦的,無力自困境中衝出,是否該重新打造一番?
早年來到此地墾殖的漢人,看到大如門戶底石的岩床,於是稱呼這裡做石碇。另一種說法則是當年沿河溯溪到此之後,常常將繩索繫在大石上固定,所以才叫石碇。
在石碇東街的街道裏因房屋距離很近,且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因此街道的上方均為建物所覆蓋,而成為名符其實的「不見天街」。街內曾是本區有名的菜街,而今僅有幾攤菜販和以賣豆腐出名的老店,百年石頭屋也在其中。
石頭厝約民國前六年建造左邊兩邊,右邊(廚房)則是數年後再建造完成。原為「林恆春中藥鋪」,裡面有相當多的石器及古老製藥器材,器物雖已陳舊不堪使用,
仍依稀可見當年中藥鋪景象。百年石頭屋僅假日開放參觀,平日可是不能進去參觀的,免費喔!
左下角是防空洞,裏面的空間不大,以現在人的身形最多只能擠四、五人,這已是不能移動的境界了!二次大戰期間,為躲避美軍空襲,屋內沿山壁岩石開鑿一個固若金湯的防空洞,這種保命的設備,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擁有的。
廚房、浴室都用白磁磚裝飾,是後來才搭建的部份。
往上爬有間小閣樓,沒想到那時就有樓中樓的概念了,採光很不錯勒!
屋後有一窄道可爬往屋上的小觀景台,石梯很窄很陡,上面有一石桌及幾張石椅,可泡茶觀景但不知是否有守防的功能?能自有防空洞及觀景台,這戶人家想必大有來頭!
石頭屋的另一隔間,一樣全都是石頭砌成的房子,二樓並不開放參觀。
東街發展出特殊的吊腳樓建築形式,是居民為解決腹地狹小,將溪側的房屋用柱子支撐起來,由日據時代保留至今,顯現先民發揮智慧、與山與水爭地的遺蹟,成為石碇獨一無二的特色。
從家裡就可直接走到溪邊?
自對岸望向不見天街彷彿回到六十年代,石牆、磚屋、木窗當然還有小橋流水。
來到此,不下去踩踩水怎對得起自己的丫丫,你說是吧!
日據時代適逢煤礦興起,許多人為了豐厚的工資,棄茶採礦,東街上出現許多澡堂、飯館、酒家、雜貨店等,以滿足出坑後極欲享樂之礦工,因此東街又有小迪化街之稱。
月娘探出頭來,運礦鐵軌成了景觀裝置,我想她們會一直這樣陪伴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