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馬勒是對每首交響曲新作的內容都有相當定見的作曲家,使得第二號交響曲 (復活)自起始 1888 年 至完成 1894 年長達 6 年之久。《復活》並非是在文學故事情節上的鋪陳,而是對於人類生命的意義提出追問 (第一章節) 與解答 (第五章節)。《復活》這標題來自最終樂章合唱段落的第一句歌詞, Mahler 是在他尊敬的名指揮家──畢羅的葬禮上聽到教堂響起的克羅普斯托克( Klopstock )的讚美詩「復活」(Die Auferstehung),為創作復活交響曲增添了靈感,並親自寫下合唱的後半段歌詞,更為貼近復活後得永生的信念傳達。
第一章:莊嚴的快板。極為莊嚴的表現。首段樂章代表一個葬禮而且提出疑問,如「有無死亡後的生活?」,驚天動地的巨大的送葬進行曲,表達出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也諭示第五章節復活救贖的允諾。約在樂曲 7 分鐘處出現一片安祥、輕柔的音樂,這是 Mahler 渴望死後能前往的天堂。英國管吹出很細膩的田園風格,高潮起伏後,豎琴加上長笛又代表一個天堂般的世界。最後英國管吹出 O, glaube (相信吧!),在柔美悲傷的氣氛下結束。Mahler 面對現實的打擊做無力的抗拒,希望能回到童年的回憶,也表達出對不可知世界的嚮往。
第二章:中庸的行板,不慌不忙。為一首奧地利的民俗風格舞曲。接續上一章節的童年美好回憶,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豎琴加長笛的天堂般的音樂仍出現在這章節。
第三章:平和地流動地。死之舞曲,代表完全失去信心,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樂曲出自德國詩歌集《少年的神奇號角》裏的「聖安東尼對魚傳教」,大意是說:聖安東尼欲傳教便走進教堂,但教堂裡卻空無一人,於是他便走到河邊對河裏的魚蝦蟹傳教,魚蝦蟹靜靜地聽他傳教,但傳教結束後魚蝦蟹沒有絲毫的改變,但這樣不也很好?這樂章表示出 Mahler 對宗教信仰的懷疑、對教義的疑慮、對混亂人生的絕望,嘲諷詭異如同死亡舞蹈的音樂。
第四章:非常莊嚴,單純不虛華。如聖詠般的詩歌敘述著經歷磨難的人類企盼回到天上。曙光初現(原光),出自《少年的神奇號角》中的同名歌曲。“我來到一條寬闊的路上”開始象徵著來到天堂,由女中音獨唱。本曲有很濃厚的詠嘆調味道,暗淡帶濛矓的氣氛,藉以帶入最後的合唱終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整個章節像是下一章節的序曲。
|
噢,紅色的小玫瑰!
|
第五章:用詼諧曲的速度野蠻地衝出來,此最終樂章乃本曲當中最長樂章,歷時半小時。分成兩大部分,一開始的號角響徹天際喚起死去的鬼魂接受末日大審判,接著象徵“永恆”的導奏出現,在世界末日之際的荒野中聽到號角聲,代表世界末日的末日經與象徵復活的節奏浮現,號角的呼喚再度出現加上變奏的復活, 吹出 O, glaube ,接著再度出現末日經與復活的節奏,第一部分在號角的呼喚聲伴隨著復活聲中結束。第二部份是合唱團唱出『復活』讚美詩為主體,此部份是馬勒作品最優美絕唱之一。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恆生活」的結束,深深表達出對復活的憧憬。
永恆: o 末日經: o o
o o o
o o
o
o
復活: o
o
o o
o o o o
o
女高音及合唱部分
Alto solo
Sopran solo O glaube: du wardst nicht umsonst geboren!
Chor und Alt
Sopran und Alto solo
Chor
|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女低音獨唱
女高音獨唱
女低音及合唱部分
女高音及女低音獨唱
|
在管弦樂方面,所需樂團編制陣容空前龐大,Mahler 對樂器處理之細膩甚至連樂器所在位置也加以指示,例第三樂章,安排一支在後台由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演奏聖詠風格的旋律,最終章指定四支小號「須由不同方向傳來」,皆是在音響的空間效果上的大膽嘗試。人聲合唱的力度變化跟隨歌詞而鋪陳,前半段一直隱伏著,直到後半段逐漸增加,最後高昂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的同時加入帶有宗教象徵的管風琴,為全曲熱烈如勝利一般的結束增加壯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