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7059.JPG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這個離花蓮市約四十公里,隱身在中央山脈腳下,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民國50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摩里沙卡」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

 

 DSC_7055.JPG

 

DSC_7056.JPG

 

然而,台灣光復初期的「三多」林業政策-多伐木、多繳庫、多造林。在伐木多、繳庫多,遠比植栽造林的速度迅速下,造成大地生態環境的反撲,也使森林遭受破壞後的後遺症一一呈現,造成逢雨作水災、無雨則苦旱的慘重社會成本損失。民國60年代環保意識的抬頭,保護森林運動風起雲湧,政府適時的重新調整林業政策,以國土保安、森林永續經營、保護森林資源為宗旨。林務局也在 民國 78 年 7 月 1 日 起,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單位,從此不用再以林養人,自負盈虧來砍伐森林。是因,成也木材、敗也木材,一些靠生產木材而興盛、繁榮的山城小鎮,也就逐漸地的沒落,繁華落盡的林田山,人口也隨之外流只剩下幾十戶人家。

 

DSC_7064.JPG

 

DSC_7069.JPG

 

DSC_7349.JPG

  

DSC_7352.JPG

 

DSC_7331.JPG

 

DSC_7336.JPG

 

幸好,以台灣檜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本式魚麟瓦房,難能可貴地依舊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這大概是氣力放盡的林田山,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

 

DSC_7051.JPG

 

DSC_7052.JPG

 

「嗨荷嘿、荷荷嗨,林田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事業在這裡發展,我們的兒童在這裡生長,啊~我愛林田山……」這是林田山之歌中,一段描繪當時林田山林場員工的生活寫照,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更因為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遺留下許多深具特色的建築遺跡,彷彿未完待續的影片,隨時期待著續集的發生……。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之特色建築與設施,如: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原木的 「森林鐵道」、景致優美的 「旭東亭」、提供單身員工伙食的「森榮餐廳」 、目前的  林業文物展示館 」 ,則 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以及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現已整建為 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林田山服務中心)等等,其歷史意義與其建築語彙,為歷史紀錄中不可抹滅的最佳佐證。


DSC_7053.JPG

  

 

DSC_7334.JPG

 

 

 

DSC_737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