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咋舌的輝煌歷史→飽受摧殘的國家→貧窮的人民,事件順序能否逆行?千年古蹟還能重新粉上金身?這樣的年紀到底該有怎樣的笑容?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jpg 


04:45飯店morning call,05:15出發前往小吳哥看日出,五點半出頭小吳哥已聚滿人潮,天際黑壓壓的厚雲層,想來繼巴肯山落日摃龜後,小吳哥日出看來也大勢不妙!

小吳哥日出1.jpg 

小吳哥日出2.jpg 


06:07地平線附近的黑雲不見散去,曙光已漸漸浮現,雖然聖池(大水池)附近還是擠滿遊客,但已看見不少腳架部隊開始往回撤了。

小吳哥日出3.jpg 


06:15同伴大喊:『出來了,太陽出來了!』我回頭,只見下半顆,天邊的厚雲層還在壓頂。看來此次吳哥窟的夕陽、日出都無緣,難道真要我下次光臨?

小吳哥日出4.jpg 


無緣日出後回飯店享用早餐,明天中午要到機場搭機回台,所以今天要完成吳哥窟最後的巡禮——羅洛斯遺址及女皇宮。羅洛斯遺址群(Roluos Group)是高棉藝術的開端,西元877年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後,在靠近羅洛斯地區登基為王,於是他建廟舉行祭典,是為現今的羅洛斯遺址群,其中包含比列科寺Preah Ko( 神牛寺 )、巴孔寺Bakong、羅蕾寺Lolei,此地區為吳哥窟文化的前身,所以又稱「前吳哥」,更是柬埔寨最古老的歷史建築。 羅洛斯遺址群是吳哥王朝最初建設的都城遺跡,也是古代高棉最早的文化遺跡,九世紀時被稱作Hariharalays。


Preah Ko意指聖牛,所以比列科寺又稱為神牛寺,約西元880年由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建都後修築的第一座寺廟,是一座規模較小的宗廟建築,供奉濕婆神,寺廟呈四方型。寺院內有六座磚塔,每一座塔廟都有五層,每座塔前有一對石獅,面向正東方。前排中央高塔是紀念開國君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前排南塔(左)獻給其父親,前排北塔(右)則獻給其祖父,較前排小的後三塔則是紀念母系(三位國王的妻子)的祖廟,可謂柬國最古老的宗廟。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jpg 


六座塔的基台前有三座呈跪姿的聖牛Nandi雕像,面向內、朝塔廟方向跪坐是因為牠們隨時要聽候主人的召喚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2.jpg 


父系塔廟兩旁的守護神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3.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4.jpg 


除了門框、門楣與神龕,其餘全部採用磚造結構,紅磚為早期的建材,紅磚外會再敷上灰泥,而後直接在灰泥上雕刻,但灰泥易受侵蝕,故保存不易,許多精緻雕刻都已消失。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5.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6.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7.jpg 


各塔廟只有面向東方的門是真門,其餘都是假門。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9.jpg 


門楣雕刻為鳥神Garuda雙手緊抓著蛇神Naga的尾端,祂們在神話故事中為宿敵。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8.jpg 


體型較小的後三塔為母系祖廟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0.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1.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4.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3.jpg 


宗廟內毀損嚴重,凌亂的石碑、石塊、優尼座散落一地。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2.jpg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5.jpg 


聖牛、守護獅依舊盡忠職守地守護著人去樓空的塔廟,縱使陽光普照,但我還是感到一絲絲的唏噓!

吳哥窟神牛寺(比列科寺)16.jpg 


巴孔寺(Bakong)始建於西元881年,是由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建造完成的國廟,吳哥王朝最初都城中的中央寺院,也是吳哥文化裡第一座多層式的廟山。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3.jpg 


巴孔寺是羅洛斯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第一座以須彌山(中心頂層寶塔)為宇宙中心概念的建築,對後期的建築有非常深遠的影響,100元柬幣上的建築就是巴孔寺。五層逐漸縮小的平台是山的象徵,最高的平台中央修築一座高塔,更具體表現出印度教對山的崇拜。山是最接近天的地方,是眾神的居所,對山的崇拜就是對天神的敬畏,國王就是濕婆、毗濕奴的化身,所以國王的妃子就被視為天神的妻子被供奉在國廟中。五層基座由下而上象徵那迦、迦樓羅、羅剎、夜叉、須彌山眾神。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7.jpg 


由東門進入,眼前有五層廟山及兩旁的藏經閣,參道上的林伽(Linga)似乎被盜,只剩下象徵女性子宮的優尼(Yuni)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4.jpg 


巴孔寺遊客較少,不見孩童在兜售商品,但早上九點鐘他們為何沒在教室上課?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5.jpg 


才幾天的光景,大夥已訓練有成,呼呼呼~二話不說就開始登廟山,我也練就了不收相機登廟山的功力。我想如果再多待個幾天,大家都可以跑步上廟山了!!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6.jpg 


巴孔寺於十二世紀開始重建,東西南北四方位各有兩座紅磚塔,相傳為存放舍利子(人死火化後遺留下的骨質)的場所,同時也供奉了濕婆神的八種替身。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9.jpg 


左右兩邊對稱的建築模式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7.jpg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8.jpg 


平台角落的大象石雕破損嚴重,大部分的象鼻子都斷掉了,現在看上去倒像是馬來貘之類的動物。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0.jpg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1.jpg 


東門參道兩側各有一座長方形的藏經閣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5.jpg 


巴孔寺的中心頂層寶塔四個方向的三角門楣雕刻不同主題:東-跳戰舞的濕婆神、西-毗濕奴神的臥像、南-乳海翻騰、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史詩,可惜毀損的看不清楚。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4.jpg 


最高的中央塔原供奉林迦,但後來改為大乘佛教的佛像。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3.jpg 


早期雕刻似乎是以動物為主,動物的姿態很生動活潑。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2.jpg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2.jpg 


藍衣小男孩蜷縮在陰暗的角落,沒一點聲響,獨自一人,低頭面壁,完全不跟我們有眼神交會,其實剛開始爬廟山時就遇見他了,但被他的落寞身影給震攝住了,所以沒敢打擾。回程時見他依舊待在原處,小小的身影背對著我們,我蹲下將口袋裡的所有糖果捧在他面前,他默默伸手接下,未露一絲絲笑容,我對他微笑指指相機,他微微頷首,接著立刻機械式地比出”YA“,但在觀景窗裡,我只看到他好深好深的憂鬱,跟他的手勢完全不搭。這樣年紀的孩子不是該天真大笑、無憂無慮嗎?我突然再也按不下快門,最後我輕撫他的頭,卻無法與他的憂傷對談。離開他身邊後我不捨地回望他一眼,他低頭看著手掌中的糖果,並沒有急著食用,也沒有任何愉悅的表情。我的心就這樣糾結地遺留在吳哥窟的巴孔寺。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6.jpg 

吳哥窟巴孔寺Bakong18.jpg 


羅蕾寺(Lolei)是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為紀念其父母及祖父母(闍耶跋摩二世)所建造,以紅磚為主建材,位於人工湖Indratataka Baray的中央,當年是一座島廟,目前湖水早已乾涸。平台上共有四座塔廟,南面的兩塔,其中一座已經算是完全傾塌,另一座也岌岌可危。我們去時正好有鷹架維修,為了安全起見,導遊要我們在周圍看看即可(這樣能看到啥米??泣~~~)。四座塔廟的中央有十字形石溝,雨水會經過林伽的底座優尼流出,代表雨水被神淨化而變為聖水。後因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繼承者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發現該地勢過低,不適宜建都,故於西元893年放棄未完成的羅蕾寺遷都巴肯山。

吳哥窟羅蕾寺1.jpg 


透過鷹架勉強看到的門神

吳哥窟羅蕾寺3.jpg 


紅磚塔上的精美蒂華塔(Devata)女神像

吳哥窟羅蕾寺4.jpg 


東西兩塔的角落各有門神

吳哥窟羅蕾寺5.jpg 


羅蕾寺旁的現代僧院

吳哥窟羅蕾寺2.jpg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