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年節慶典或是人類慶祝和平的時刻都會響起這首偉大的作品,2002 年底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裡,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兩百頁的手稿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之一,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得到聯合國保護的音樂家樂譜。

貝多芬,他們這一代的人,是生活在「啟蒙時代」感受最深的人,歷經法國、美國大革命從開始到成功,對於人類生而平等、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些啟蒙時代所標榜的崇高精神,不僅僅是心嚮往之,而且深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這正是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之所以能如此堅定而充滿信心地高唱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背後的精神。

Beethoven 在《第八號交響曲》完成後十年間都不曾再創作交響曲,直到 1823 年才密集創作此曲,《合唱》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 樂曲時間約 1 小時 20 分鐘,突破之前所有交響曲的紀錄,樂團更空前地加入四把法國號、三把伸縮號、一把高音小號、一把倍低音巴松管和大量打擊樂器。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的卡恩特劇院的首演相當成功,媒體也是一片叫好聲。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版(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奏鳴曲形式。這是充滿悲愴情調的樂章。

  

 

第二樂章:甚快版(Molto vivace),詼諧曲形式。一反第二樂章速度較慢的慣例,Beethoven 採用較快的節奏,這也是交響曲的首創。

  

 

第三樂章:緩慢且如歌的(Adagio molto ed cantabile),莊嚴的行版(Andante maestoso),自由形式。向神的祈求,渴望愛、幸福,充滿了和平美而富麗的音樂。使用兩個主題,並無特別明顯的形式,兩個主題交互出現,有變奏的意味。

  

 

第四樂章:急版 - 稍快板(Presto - Allegroi assai)。此樂章採用合唱團是前所未有的手法──就交響曲來說。Beethoven 將「歡樂頌」當成主題,隨之寫成一系列的變奏曲。由於第三樂章已有變奏曲手法,所以就成了最後兩樂章都是變奏曲,這在交響曲中是不尋常的。“歡樂!美麗女神之火花燦爛來自仙境,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世上人類皆兄弟”,這首精美絕倫的合唱是 Beethoven 一生理想的總結,也是全人類的讚歌。“擁抱吧!全人類給予世界一吻”男聲和管弦樂的齊奏唱出了威嚴的行版,合唱接續著唱出“星空之上是慈悲的天父”,衝突已平息、痛苦已成回憶,歷經坎坷後是昇華的歡樂,「歡樂拯救人類」成了音樂的主題,而樂器聲已不足以表達他心中的天國景象,然後是虔誠的認罪祈禱,“人類可曾謙卑?世界是否識其創造者?於星幕之上尋求吧!”。

結尾前的二重復格再現了「歡樂頌」的主題,“歡樂!美麗女神之火花燦爛來自仙境,我們滿懷熱情來到此神聖的殿堂,你的魅力重新結合紛爭者,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世上人類皆兄弟”,“誰曾擁有至誠好友或堅貞愛情就該同聲歡唱!”,“萬物均由大自然的胸膛暢飲歡樂,所有良善與醜惡皆步上玫瑰的小徑”。他終生渴望卻未得的歡樂、友誼與愛情,在音樂中終於獲得了實現。

    

 

四重唱以變形方式再度唱出了主題,“歡樂!如太陽遠颺,飛越壯麗的天空,兄弟們!奔向歡樂之途如凱旋的英雄”。合唱與管弦樂的兩大洪流在最後共同匯入了音響的大海裡,《合唱》交響曲氣勢磅礡,時而激昂,時而低訴,獨唱與合唱構成的樂曲讓人類音樂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席勒的「歡樂頌」詩作早在 1785 年就問世,這是首在德語地區很受歡迎的作品。其實一開始 Beethoven 並沒想把席勒的詩譜進曲中,而是要以傳統的交響樂團來演出《合唱》的終樂章,但最後原始的終樂章主題後來則成為作品 132 《A小調弦樂四重奏》終樂章的主題。而正因為最後《合唱》這個光輝的結尾,讓這首交響曲成為音樂史上很特別的作品。此曲能激起聆聽者心中的宗教情懷,這種情懷是與同情、大愛聯想在一起的,所以像 1936 年 10 月,俄國慶祝十月革命週年慶與史達林蘇維埃新憲制訂時,在莫斯科就演奏了此曲,還有東西柏林圍牆拆除時也是演奏《合唱》交響曲。歷史上很多重要事件發生時,都會藉由《合唱》作為宣揚正面與光明的宗旨。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