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 1800 至 1802 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創作於逆境之中(耳疾),卻有著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氣氛。整部作品約長 35 分鐘。

 

1802 年夏秋,貝多芬知道自己的耳疾逐漸加重,而且不可逆轉。這對他打擊很大,甚至企圖自殺,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遺書」,但對音樂的追求使他接受了困境。在耳科醫生的建議之下,他到維也納北部的海利根城過了幾個月快樂的鄉村生活,或許因而把當時愉悅的情境嵌入了作品當中。透過遺世獨立的小茅屋的一扇窗戶,他能夠向著東方眺望多瑙河的景致;走出屋外,他便到鄉間和森林中自由自在地散步,然而,貝多芬的心情是處於「低潮」的,該作品的力量和歡快的氣氛,可能是貝多芬在逆境中所尋求的一種慰藉。

 

第一樂章:甚柔板—有活力的快板,奏鳴曲式(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第一樂章的導奏為很慢的慢板,強弱力度對比明顯,音響效果和音樂設計就是不凡巧思,讓人無法捉摸卻又深深著迷。

  

 

第二樂章:極緩板(Larghetto)。這是一部純樸的歌謠,受民歌及田園風格所影響,風格近似日後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該樂章的主題平和優美,有點哀傷的情感,旋律輕軟溫柔,又插敘英雄形象,拼貼織裁巧妙有趣。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Scherzo─Allegro)。沒有使用傳統的小步舞曲,而是用節拍相同、風格卻大相徑庭的諧謔曲。這一歷史性的舉動後來成爲了慣例。主題快而有力,但並不粗魯,是史上第一次讓〈詼諧曲〉躋身為交響曲的一個樂章。突然的強弱對比是主要的設計基礎;當強弱交替似乎定型時,貝多芬卻出其不意的改變強弱的出現模式。

  

 

第四樂章:甚快板(Allegro molto)。愉快調皮,彷彿第二個諧謔曲,貝多芬在終樂章大開切分音的玩笑:打從很快的快板第一小節起,音樂便咯咯笑個不停,一口氣笑到雙小節線才停下。 1804 年時,一位維也納的樂評人聽完第二號交響曲後,他形容如下:「徹底的怪物、令人髮指的折磨;這頭負傷的巨龍就是不肯趕快斷氣 —— 縱使在終樂章已流了滿地鮮血,卻還在那兒憤怒揮打牠已經僵硬的尾巴哩。」

  

 

此首交響曲於 1803 年 4 月 5 日在維也納的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被當時的樂評家評說:『此曲太過冗長也太過藝術性。過度使用管樂器,造成許多美好的樂段無法有效表達。』對於當時習慣於海頓、莫札特的古典風格而言,這首樂曲實在是太前衛了。

 

海利根城遺書節錄:

「你們總以為我充滿敵意、易怒、不喜與人交往,可你們都錯怪我了。你們都不知道我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打我兒時起,我的心中就充滿了溫柔和善念,總是希望能夠做大事。請你們想一想,我染患這不治之症已長達六年,又因醫師一連誤診而導致惡化,多年來抱著會好轉的希望一再落空,落得如今只有面對病體終生纏身的厄運.......。我差一點就要自盡了,幸好音樂藝術讓我打住。在我能夠寫出心中一切感受之前,我是不會離開人世的。」這封原本要寫給哥哥的遺書始終沒寄出,而被鎖在 Beethoven 的抽屜裡。

arrow
arrow

    方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